在2022年陕西省榆林市高三第四次模考理综试题中,物理第18题的年级得分率仅为20.36%。这是一道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根据概率统计,即使学生盲目作答,得分率也应为25%,所以对于单选题而言,20.36%是一个极低的得分率。为何本题得分率如此之低?如何能够提升做类似题目的正确率?我们需要从原题出发,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希望对今后的物理教学有所启示与帮助。
原题呈现如下: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下端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重物A相连,上端与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绕过轻质光滑定滑轮,另一端连一轻质挂钩。开始时滑轮两侧的轻绳均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弹簧和轻绳均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物块B并由静止释放,它恰好能使A与地面接触但无压力。A、B的质量之比为( )
A.1:1 B.2:1 C.1:2 D.3:1
题意可概括为:物块B通过轻绳与轻弹簧拉重物A,使A在所受重力与弹簧弹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共点力平衡、胡克定律、弹簧弹力不能突变、牛顿第二定律或机械能守恒定律。
经分析可知,由于本题特别强调了重物A恰好与地面接触但无压力,所以学生容易把思考的重心放在A上。当学生把思考的重心放在A上时,考虑到A始终保持静止,就容易忽略B的运动状态变化,误以为B也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于是就出现了大多数学生因误以为A与B质量相等而错选“A命题”的现象,这是导致本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学生平时训练中应注重细致审题、重视关键词的理解与延申;应努力夯实基础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完整的物质观、运动与相互作用观、能量观,应习惯于从“力、运动、能量、动量“等多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连贯性、灵活性,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理验证。
与此同时,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本次模考的总体情况来看,我校三个层次班级的物理平均分之比为150:123:100,梯度明显且合理。但三个层次班级的第18题得分率依次为9.18%、26.28%、23.16%,本题平均分之比为50:143:126。这一反常现象反映了这种看似非常简单、实际极易出错的题目对中下等层次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上等层次学生的影响较为显著。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种现象并非出于学生的能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换言之,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中下等层次学生普遍具有依赖心理与畏难心理。
有依赖心理的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很少独立完成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导致考试时对较复杂或没见过的题型产生了恐惧而不知所措。有畏难心理的学生大多数在面对困难时,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了知难而退。于是在见到18题这样一个看似较复杂的多物体关联情境时,干脆盲目作答,所以得分率大概为25%。要想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与畏难心理,就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勇于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与自信。
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要有合适的解题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避免学生依赖参考答案、老师、同学,应当避免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前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参考答案或提供请教老师和同学的机会,可以将请教与讨论环节放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
上等层次学生普遍具有好高心理与一定程度的畏难心理。
有好高心理的学生缺乏踏实、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急于求成,不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要想帮助学生克服好高心理,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明白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上等层次学生的畏难心理一般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存在于潜意识当中,部分学生在解答18题的过程中,自发地将物理情境转化为一种简单却错误的物理过程,而逃避了较复杂却正确的物理过程,最终导致了错选“A命题”。要想帮助学生克服潜在的畏难心理,就应该让学生明白战胜困难最好的方法是善于利用条件,指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直接获取或挖掘题目中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解决问题。
所以,平时教学中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阶段性练习题,逐步加深试题难度,加以正确引导,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认真审题、深入思考物理问题、重视分析解答的过程与方法的良好物理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