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微课在课前预习的应用
预习类微课的目的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打基础,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即可。
如在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时,学生对动物很是好奇,光看课本已经满足不了他们高涨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选取动物世界中的精彩视频,制作成微课,提前给学生观看。如此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动物的兴趣,也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此外,对于课本中较难、学生自学有困难的内容,也可在课前观看微课进行学习。如显微镜的使用,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很陌生,对显微镜的结构及操作也不熟悉,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错误百出;再比如,在学习探究运动系统的组成(解剖鸡翅)这一节,学生对解剖操作更是陌生,很多同学拿到鸡翅后甚至不知如何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提前观看微课,让预习更有效率,也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
二、微课在课堂活动中的应用
课堂是才微课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微课,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活动充满色彩。
(一)巧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中,课本中的内容很少,但涉及到的考点却很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随后会提出系列问题,有的是课本中的原话,有的是微课中的讲解内容,有的则是学生需要根据微课的内容来进一步思考讨论后回答的。等所有问题都解决完成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快速、有效的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借助微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人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中,学生肉眼没见过细胞,光凭老师口头讲解也很难理解细胞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这时候引入微课,通过视频的方式播放细胞如何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组织又如何形成器官,而器官又如何形成系统,系统又如何组成人体。视频形象生动,讲解细致入微。微课的引进使得教学具有了动态感,使晦涩难懂的知识一目了然,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直观。使学生在不断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建立更多的自信,也更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三)运用微课,梳理总结课堂知识
如“探究鸡卵的结构”这一节中,我选择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充分的探究之后再播放微课。学生在亲自动手后再微课学习,根据微课进行自我纠错和查漏补缺。如此即不干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迅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操作,同时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二次复习和巩固。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即达到了教学目的,更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微课在课后练习中的应用
(一)对知识点的复习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上的某个知识没有听懂,可在课后观看相关微课。对于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停下来反复观看、认真思考。直观的画面、一对一的讲解让学生的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对习题的讲解
如在讲到“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这一章时,由于本章内容在中考乃至高考都是一个重难点,导致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可选取部分典型例题来讲解并录制成微课,学生可随时查看,学习起来非常方便,根据作业反馈显示,学生使用微课复习的效果非常好。
四、微课在拓展延伸方面的应用
如在讲到转基因的时候,我会在网上找一些转基因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产品到底对人有没有危害。在讲到“传染病与免疫”这一章时,我会搜集一些艾滋病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不要歧视艾滋病人,正确认识艾滋。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表明,学生对于拓展延伸类的微课更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在课后主动上网搜寻。因为有这类微课的存在,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对生物的兴趣也更为浓厚了,使得往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更为轻松愉快。
五、总结反思
作为长期使用微课的一线教师,我在借助微课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现存的微课良莠不齐,很难找到称心的微课。网上的许多微课资源老旧,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课堂教学。
2.录制微课代价太大,耗时耗力,而教师功利心重,除了参加比赛外,很多时候都懒得动手。
3.许多教师录制微课后仅限于自己或内部人士使用,资源共享仍有待提高。
但整体来说,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成效显著。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减少自己的功利心,将微课录制常态化,资源共享普遍化,争取将微课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