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也应当注重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而结合现阶段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部分学困生,他们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进度,并且对班级的整体进步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相关问题与解决策略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相关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初期,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这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意义重大。而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一门辅助课程,这对学困生来说,想要理解变得更加困难,还会进一步磨灭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困生转化问题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态度不正确,并且思想上也缺乏重视。并且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效果比较差,学习效率更是难以提升。第二个方面是家庭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学困生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生长,不仅性格比较自卑内向,同时,在学习中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导致学习困难。第三个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然而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辨别,也会导致对学习形成错误的观念[1]。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真诚关爱每个学困生,转变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学困生产生的严重性,并且将学困生转化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提升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性。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做到真诚关爱每一个学困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比如,很多学困生虽然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但他们仍然自尊心比较强,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认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重视这一点,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亲切的朋友,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才能够喜欢教师、亲近教师,并且对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产生亲近感,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二)善于发现学困生优点,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是每一个班级中普遍存在的,想要在教学中完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学困生有正确的认识[2]。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并且积极进行弥补。教师在面对学困生时,应当做到平等沟通,多给他们一些肯定,为此,教师需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以此作为学困生转化的切入点。相反,如果教师从心里就看不起学困生,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尊重,就会导致他们逐渐形成自卑心理,难以正确认识自己,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当在课堂上学困生难以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或者回答不正确,教师不能一味地否定和批评,而是应当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对其优点进行肯定,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实每一个学困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适当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促进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方式。
(三)采取针对性转化措施,转变教学观念
转化学困生要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帮助他们巩固基础。对学困生来说,由于基础薄弱,知识漏洞较多,因此在面对知识时,接受的能力也比较低。而想要完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首先就要明确他们在哪些知识上存在缺陷,哪些知识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弥补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从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展现才能的机会,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比如,当学生学习成绩退步时,教师首先要做到耐心辅导,帮助学生找到成绩退步的原因,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针对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可以先让学生逐步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当能够很好地掌握后,再逐渐提升难度。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由易到难地开展学习。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给学困生一些发挥自我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教师长期持续的努力,教师要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能够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同时,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还应当积极运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桂媛.“学困生”成因分析及矫正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
[2]田振花.浅谈小学学困生的转化[J].现代交际,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