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伴随着“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四个方面认知能力的培养,其中“人地协调”能力有助于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可见,“人地协调”能力的培养是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的重要体现和落实。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描述与反思
在《东北三省》一课的教学中,增设了区域地理的学法指导,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加强区域整体性自然、人文特征的分析引导,同时也关注到区际之间的差异性,以求改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既有印象、转变学习地理的方式,涵养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观。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
教师:同学们,初中地理课程就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那么如何学好区域地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思路。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我们将围绕“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层面来认识区域,通俗地说就是要弄清楚,目标区域在哪儿?自然环境特征是怎样的,适当地考虑为什么?目标区域发展的过往、现状及对区域未来发展层面的展望。那么,具体到某一个区域的时候,该怎么操作呢?我们接着来学习区域地理一般学习方法。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位置范围、环境特征、发展等方面的每个条目(要素)在这里只是例举,在具体区域的学习中,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应根据实际需要,抓住区域的核心特征加以重点分析即可。另外,在具体区域的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到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区域内部的主要差异。
好了,有了具体的区域学习方法后,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
【片段二】
教师:接下来,请阅读课本16页图6.14,找出延吉、长春和漠河的积雪厚度,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差异,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提示: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任务布置后,学生们开始忙活起来,学习小组之间开始讨论交流。从学生回答的情况看,大部分同学可以较为轻松地说出漠河与长春的积雪厚度差异主要是因为维度差异导致的,也能说出延吉距海更近而长春相对较远,因此延吉冬季降雪更多,积雪更厚,但实际上延吉降雪多于长春还有地形因素的影响,可考虑山地降水及迎风坡的叠加效应,再加之周边山区海拔较高,蒸发较弱,降雪易于积存。
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感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作用和相互影响,同时学会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另外,通过这一案例,在认识到东北三省整体气候冷湿的基础上,还应认识到区域内部的差异。
东北三省纬度较高,气候冷湿,热量相对缺乏,种植期短,但是这里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早起的开荒者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在这里发展农业,创造出巨大的成就,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但是随着开荒面积的不断扩大,这里的人地关系由和谐变得紧张,如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然而,随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设备老化等问题的出现,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东北三省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你能为东三省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吗?请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从学生讨论的结果看,大部分小组能够总结出,东北三省需要改变发展方式,可持续的发展,当说到具体措施时,显得相对困难,主要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知识准备,回答集中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于是我在此时进行了提示和引导,我追问,“那么发展高兴技术产业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候学生们似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立刻想到了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引进人才等。
二、案例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回答问题的质量相较于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较为成功的。这一案例说明,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厘清区域地理教学到底为了什么?对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不难发现,区域地理教学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区域,即帮助学生形成区域认知能力,当然,还包括与区域认知相辅相成的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能力,即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涵养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观。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一个个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征等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否则,教学只会停留在基本地理知识掌握的层级,学生能力维度的提升空间将被极大压缩,也就无法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理念相一致,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也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1-2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