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已经成为老师们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众所周知,以往传统作业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布置作业容易“一刀切”,这样做往往使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学生被动应付。这是长期以来各科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了解学情,差异分层
每个学生自身的天赋和学习的环境不同,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对接受和掌握知识也有快有慢。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如下情况:
1.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3.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
基于以上三个情况,可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甲类学生。他们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反应快速,学习主动性强,做题速度快。
第二层为乙类学生。他们的智力很好,但上进心不足,学习不主动,学习成绩不稳定。
第三层为丙类学生。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低,接受能力差,无家长辅导,完成作业困难。
二、作业分层,落实双减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既保护好尖子生求知欲,又促进学困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分层作业的作业种类、作业量、作业难度和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一)丰富作业类型
传统的作业,生字抄写、词语听写、背诵课文等基础性作业占主体,抄写和背诵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当然,对于基础掌握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这是利大于弊。但对于甲类学生而言,却挤压了其它可以拓展的时间。
因此,在作业种类上,要多样丰富,提供给学生作业“套餐”,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笔者在分层作业实践中,布置了这几类作业。
(1)基础性作业。这类作业是最基础的,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这类作业的难度很低,从文中一般可以找到答案,重在检查学生课堂的生字、新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二年级下册课文《找春天》分层作业布置中,基础性作业,笔者布置了如下几题:
这几题作业的难度不大,基本是读读背背,字词复习,所花的时间也不会太多。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基本都能完成这些作业。
(2)提升性作业。提升性作业,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重点是学会简单运用,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相关信息。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考察,允许基础较差的同学少做或者不做几题。提升性作业,笔者在课文《找春天》布置了一题课文片段阅读练习。
(3)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更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的作业,学生往往特别感兴趣。但这类作业考察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如在学习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可让学生绘画出旅游路线图;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双龙洞的资料,搜集信息进行班级汇报;做做小导游,介绍宁波的一处景点等。
(二)作业量兼顾“减负”和“吃饱”
对学习有困难的丙类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是必要的。但“减负”的同时也要保证他们能“吃饱”。能完成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就算是完成了一课的学习任务。至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提升性、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课文,这些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结合适量、恰当的作业和练习即可。这能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而甲类和乙类学生,因为他们对基础知识理解较好,因此要适当减少基础性作业,让他们从简单的重复练习中解脱出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去做一些综合性、研究性的作业。
这样布置的作业量,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口味,既能“吃饱”,扎实落实基础性作业,又能“吃好”,挑战拓展性、实践性作业,还能“减负”,减少与自己学习能力不匹配的作业,真是一举多得。
(三)作业难度符合“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布置作业中作业难度需要有梯度性的变化。作业的布置要符合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作业难度过高或者偏低,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是基础性作业,在设计上不能只单单抄写、听写,可以增加为组成,填空等稍微提高难度的作业。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选择一部分作业后,鼓励他们尝试拓展性作业,这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保持学习热情都有深远的意义。
(四)作业时间可灵活变动
作业时间的灵活变动,更是尊重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时间的安排上,既要保证丙类学生有时间完成作业,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高的甲、乙类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需要考虑这三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让他们能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语文学习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追本溯源,亟待完善
在分层作业的实践中,笔者明显感受到学生对这类作业热情高涨,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但是还是出现了几个可以继续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一)分层作业暗示学生能力差距
学生敏感的心灵还是会察觉到作业的分层无形中是自己能力不如人。教师布置的分层作业,会让学生误以为有歧视性,对丙类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破罐破摔,不再思考如何迈上一个台阶。
(二)分层作业增加教师工作量
分层作业需要不断根据学生现有水平进行变动,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更改。而如果每课作业时都要这么设计和批改,这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