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但大部分家长主要依赖学校和老师,认为孩子到了学校上学,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来自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亲子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常常因繁忙的工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离异、重组、失亲、留守等家庭的不断涌现,特殊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家长的溺爱、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错误的教育方法,都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有一个女生小林,在老师眼中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还是班干部,但每当到了考试,她总是闷闷不乐。原来她的父亲对她期望很高,每次考试都会给她定一个分数。每次考试前,小林就会紧张,担心自己不能考好,让父母失望。有时候虽然达到父母希望的成绩,但如果知道有同学的成绩比她高,就会说怎么没有考到别人的成绩。所以,虽然在班级中是个优秀的学生,但却没有成功的喜悦,经常感到烦恼。事实证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家庭教育不当是主要原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合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者。要想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效,就要提高每位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虽然说教师已经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代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建立愉快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和各项活动中。
教师心理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且是全员培训。因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学科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沟通的主要桥梁。他们不但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指导。因此,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对于加强家校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心理健康教师和德育处为主导,班主任和级长为主要成员,在各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月,学校德育处都会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了解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情况,并学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理论,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
我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为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购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如购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心理健康》作为各年级的心理健康教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近年来,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班主任积极心理教育专项培训》,南方医科大学越静波教授主持的《佛山市中小学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案例线上督导》,华南师范大学攸佳宁教授主讲的《孩子心灵危机识别与干预》,郭淑斌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方法与途径
(一)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家庭教育状态
学生的心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的,家庭教育状态也在不断变化,要想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就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的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及时了解各项情况。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亲子关系,以及学习、兴趣、人际交往等情况。通过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排查,重点关注特殊家庭、学习落后、人际交往较差的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通过日常的谈话和观察,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以便于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学校每学期还会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搜集数据,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调查问卷还包括家长的问卷,了解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做法,定期进行指导。通过信息的收集,我们发现有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产生焦虑情绪。有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产生厌学的现象。针对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重点与这部分学生家长沟通,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引导家长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
(二)提高认识,加强合作意识
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引导家长进一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积极投入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与学校携手,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水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千差万别。有的家长学历水平较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认识,这部分家长是比较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家长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水平不高,但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教育效果也比较明显。有部分家长教育理念不科学,教育方法不正确,而又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愿意改变。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家庭和孩子是学校重点关注和教育的对象。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和方法,逐步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学校每学期定期组织开展家长学校课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程中开展不同主题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我们还邀请心理辅导机构的辅导老师到我校开讲座,讲座的主题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来选定,让家长们受益良多。现在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家长多角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科学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学习如何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一年级刚入学,我们组织家长学习专题讲座《帮助孩子适应一年级的新生活》,中高年级开展《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学会沟通,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专题讲座。除了在学校开展家长教育讲座,还向家长们推荐一些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学习,提高家长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如学期开学初,向家长们推荐华南师范大学攸佳宁教授主讲的《新学期,心力量,新成长——家长如何助力孩子迎接新学期》,郭淑斌教授主讲的《陪伴孩子“心”成长,家长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情况紧密联系,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观念在不断改变,更多家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主动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如校运会、六一文节表演、学校志愿服务队等,与孩子一起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加强沟通和联系,掌握学生的实时心理健康状态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等。教师与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互相交流学生的情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时,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如果不留意,有时候会被忽略。有部分家长虽然发现孩子的异常,却不愿意告诉老师,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心理问题会更加严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数与家庭教育有关系,因此老师发现问题,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只有互相沟通,及时找出原因,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难题。如小灿原来是一个性格比较好的男生,升上五年级后性情变化比较明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在课室里大发脾气,与同学闹矛盾,甚至顶撞老师。班主任发现异常后,多次与家长联系。通过详细的了解,终于发现了原因所在。原来小灿的父母感情上出现问题,多次在小灿面前吵吵闹闹,甚至闹离婚。家庭的变故对小灿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使其变得消沉,不爱学习,还暴躁易怒。学校领导知道原因后,把小灿父母请到学校,把小灿的变化告诉他们,并建议他们不要让家庭矛盾影响小灿。后来,小灿的父母解决了家庭矛盾、和好了,还带小灿到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心理辅导,小灿的暴躁脾气也慢慢改变了。
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多种因素的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成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家校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的作用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9(05):166—167.
[2]宋亚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研究[J].学周刊,2018(2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