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向某施工企业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分析,认识到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方面,是提高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建设施工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
0 引言
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的时代已经迫不及待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虽然,有关“精”与“细”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但中国的施工企业真正做到精细的却寥寥无几。德鲁克说过:“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说明企业的运行时时都处于正常控制之中,而这只有通过每天、每个瞬间严格地对细节加以控制才有可能实现。施工企业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非常重要,这已成为“强企壮身”的关键一环。
1 精细化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1.1 国外精细化管理概念的提出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早年做过学徒,后来不断从杂工、技工、技师、维修工长一路成长为总工程师。1881年,25岁的泰勒在钢铁工厂工作期间,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超过定额。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著作。
1.2 精细化管理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经营者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于是,包括决策理论、运筹学、系统工程在内的很多理论被引用如经济管理领域。这
些理论和方法以决策过程为着眼点,特别注重定量分析与数学的应用,以及系统结构与整体协调,所以被称为管理科学。
因此说,精细化并不是全新的东西,而是作为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努力。日本的精益生产思想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形成都有相当的影响。精细化管理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时称“精益生产”,也叫“丰田生产方式”。1950 年,有一位名叫丰田英二的日本工程师,赴美国对底特律福特公司的罗杰工厂研究了 3 个月。丰田英二学习福特的汽车生产和管理方法,并且设法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他以“消灭一切浪费”为着眼点,设法在生产过程中以消除任何无用的动作、避免无用的努力、拒绝无用的材料,努力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消灭不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同时持续不断地寻找并贯彻改进的方法。日本企业以这种“精益思想”相号召,切实改进了产品质量,推动了日本经济增长,使日本很快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使得“装在汽车轮子上”的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前往日本丰田等汽车生产商那里去取经。之后,精益企业和精益生产方式,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而走向全世界。
在我国,随着中国加入 WTO,中国企业不得不与世界跨国大公司同台竞技。但是我们不可能借用某一种管理理论,全面地、实质性地解决我们所有的管理问题,也不可能照葫芦画瓢就能达到行业的顶峰。乡间小道可以直接跨越到高速公路,管理的阶段是不可跨越的。我们得一步步来,每一步可以快一些,但步子是不能省略的。于是,精细化管理顺应时代地被提了出来,并在一些企业甚至政府部门静悄悄地展开。
2 施工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和目的
很多人对精细化管理是把精细化管理分开来理解的,认为精、细分别是什么什么。当然,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中文的“化”指的是过程或程度。因此精细化分开解每一个字是有意义的。但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出就是一个综合的定义,就不应该完全割裂。故此,我们给出的精细化管理的广义是: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多关注细节、数据、工具!少用或不用权力、经验、感觉、判断!
对于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和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理解:
1、施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项目将有限的人力、材料、机械发挥最大效能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施工作业程序,以及基于施工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
2、施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体现了项目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是施工组织设计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
3、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应回避人治,崇尚规则意识。规则包括程序和制度。
4、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研究的范围是项目管理的各分部分项工程和各施工环节,更多的是基于原有项目管理基础之上的改进、提升和优化;
5、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单独的施工项目,举一反三,从而关注一定规模的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企业;
6、实施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使项目管理清晰化、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它是项目管理单独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综合需要;
7、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有三大原则:1,注重细节;2,立足专业;3,科学量化。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使精细化管理落实到位。
3 从某施工企业某特大桥项目看施工企业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
某施工企业某特大桥项目,作为精细化施工的试点,在施工全程贯彻作业标准化,施工精细化,在实施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阶段、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
3.1 分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3.1.1施工前的准备阶段
在施工准备阶段,经过几次调查研究,结合项目自身工程量巨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统一控制”的原则,建立了以两层指挥部为中心的统一的管理模式,为以后的施工项目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上级指挥部处指负责对外计价和协调,下面又根据施工战线长度分为若干项目部,同时,物资、测量、试验由专业公司分管,形成了自上而下明确责、权、利的一个项目管理系统,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合理清晰,管理层次简单明了,各负其责,分工明确,为后续的施工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1.2施工过程中的实施阶段
工程开工以来,全体人员不断探索创新,狠抓、很抢、狠管、严管、严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推行劳动竞赛及责任状管理制度,管理落实到个人,落实到细节,施工任务的分配很明确,节点工期划分合理,同时立足本项目特点,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汇编,明确了合同、结算、计量、计划、统计、变更索赔等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小到格式,大到原则,做到均有标准可查,事事有人管,事事有章可循,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能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标准化的操作,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快了施工和管理的进程;同时,通过多方面调查、分析、研究,结合具体施工情况和特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测算,出台了各种劳务单价、机械租赁单价、现行材料指导价等指导标准和意见,下发给相关部门,简化了程序,实现了各项标准整齐统一,确保了人员、机械、材料能够协调一致,保证施工工作高效、精确、持续运行。
3.1.3施工后期的总结归纳阶段
工程后期阶段,开始进行对于前期工作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特点,收集基础资料的工作,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从钻孔桩扩孔率的分析,承台墩身施工周期的研究,支架模板倒运次数的计算,以及大型周转材料的利用率一一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研究,同时前期完成产值和发生成本进行盘查,后期的总结归纳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密切相关,有了精细化的前期准备以及中期精细化的程序和规章办法,后期的工作开展有条不紊,,
3.2 分层次的精细化管理
3.2.1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管理
施工现场是施工作业的主要工作区域,施工作业人员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对象,在以往的施工作业中,施工人员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意识不强,工作粗枝大叶,有的工作看似做了、实际没做,有的做了、但细处没做,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远未达到精确、量化和规范的要求,为纠正以往的粗放管理,管理浮于理论或制度层面、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等错误认识,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和稳定性强的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以及应急预案;消除管理盲区,提高管理效率。
1、通过制定管理办法优化其生产、管理流程。如实行墩身帽外观质量“零缺陷”、承台施工“标准化”、施工便道“示范化”等都已经成为精细化管理的代名词;
2、通过具体标准化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等措施来指导生产、管理流程。把施工项目当作产品来管,分部分项工程好比产品的各个零配件,强化施工生产流水线的理念,”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工作求“精”求“实”相结合。
3、通过各种应急预案的制定规避生产、管理过程中遭遇风险。预防措施定得实一些,想得全一些,看得远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而言,普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落实上找原因,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精细化管理上抓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对策措施上找原因。一是未发现问题要预防。做好安全工作,最主要最经常的大量工作是抓好安全预防。“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年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必须在平静时看到暗流,在安全时想到隐患,把问题想在前,措施定在前,多打“预防针”,不放“马后炮”。 明确责任人,迅速应对突发事件,解决突发事件,帮助各项施工工作尽快地步入正轨,提高工作效率。
3.2.2施工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也是施工成本精细化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形成施工成本的要素,即施工生产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各项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偏差,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预定目标之内,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东新桥为了搞好项目施工成本的过程控制,在管理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项目全员成本控制原则。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控制成本和关心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全员控制成本,否则,仅仅靠项目经理和少数管理人员的努力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②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原则。施工项目在确定之后要经历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回访保修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人力、物力的消耗及费用的支出,项目施工成本支出的发生和形成自然也贯穿在从施工准备到竣工交付直至保修期满的全过程。所以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③适时原则。成本发生过程控制的时段应越短越好。即做到边干边算,适时控制。但工程施工是传统产业,不是自动化生产线,受到管理手段和反应能力的限制,全面的即时信息采集和反馈不易做到。但在一道工序执行过程中和完成后,岗位应进行自我成本核算。某一工序的施工方案初步确定后,必须算一算成本的节超,进行优化。整个项目的施工成本核算与分析的过程时间不宜拖长,否则达不到控制的效果,容易造成成本失控。
④成本目标风险分担的原则,即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编制责任成本,并将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和要求、各成本要素的控制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成本控制的责任者,并应对确定的成本控制措施、方法和时间进行检查和完善。风险分担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在给以责任的同时,必须赋予相同的权利和相应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控制真正有效。
⑤例外管理原则。在施工过程中,例如施工任务单和和限额领料等,通常是通过制度来保证其顺利通过进行的。但是有一些不经常出现的问题,称之为例外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通过例外管理来保证其顺利进行的。例如,在成本管理中常见的成本盈亏异常现象,即盈余或亏损超过了正常的比例。本来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突然发生了失控现象;某些暂时的节约,但有可能对今后的成本带来隐患(如由于平时机械保养的节约,可能会造成未来的停工修理和更大的经济损失)等。都应该视为例外问题,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
⑥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节约是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核心,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节约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支出,但是,这并不是控制成本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注意成本支出节流的同时要注意开源。实践证明,搞好变更签证的索赔工作,深化经营管理工作,增加施工收入。从另一角度讲,也是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成本的过程控制中,要定期对成本收入与支出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从中探索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对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的不利因素,提高项目施工成本的降低率。
3.2.2组织机构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项目管理更好地进行,并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条条框框限制管理对象的各种行为,组织结构要提前谋划,任何一处细节的异常都将引起整体相当可观的变化,专业公司的介入,表面上好像把具体施工粗放化,实际上是精细化管理的升华,物资公司、测量公司以及中心试验室,针对相关部门集中管理。如:
材料实行中心材料库的统一调配,项目部不需要对外采购,由中心材料库对主要材料进行统一招标,选择供应商和加工方,根据项目部据实上报的材料计划,统一实行大规模的加工、采购和制造,降低了运费,物资核销由项目部统计后到指挥部汇总,便于分析各个项目部个别差异,掌控全桥整体消耗指标,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周转材料以及大型机械设备根据整体施工组织设计全桥统一调配,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减少了由于资源转场导致的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了成本;全桥从劳务队伍的选用到劳务单价的确定,到零星点工、零租设备等都做了详细规定,项目部及专业公司必须严格按照指挥部的指导意见和指导单价进行操作。同时严格的按合同规定以及指挥部相关签证程序核定劳务分包费用,严格控制支出,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预控管理,防止合同外用工现象的发生;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建立一体化的管理网站,资源集中共享,无论从会议的通知和劳动竞赛、管理办法的发布与推行,信息的上传下达均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加强了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避免了基层信息的盲区,人工、材料、机械的统一使得施工管理时刻处于可控状态。
4 结束语
从粗放到精细,在施工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特有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迈出了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施工企业应该看到,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精细化管理是施工企业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施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连接协作管理,从而提升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是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施工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施工企业谋求基业常青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