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难度是不断地增大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导致自身学习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到数学学科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在新课程的发展下,课堂讨论以及互动成为了教育的重点内容,而合作学习理念的应用既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互动也能得到充分地激发。因此,本文就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探究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探究
合作学习的应用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在学习时数学知识点的难度也会因此降低,在理解和学习时就会变得更加快捷,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来说,要积极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本文利用教学情境的创建、例题难度的提高、讨论环节的设立三种方法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在这几种方式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让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仅进一步地激发,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共同参与
合作学习模式开展的前提就是学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只有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他们才能够将合作融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情境的创建,利用情境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让合作学习模式更好的落实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共同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思考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进步。
比如,在教学“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情境的构建来呈现出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可以共同融入到课堂中,对知识点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对于“利用空间向量证明两平面平行或垂直”这种题型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实际物体来进行空间模拟,又或者借助信息技术去模拟一个空间情境,在情境中将法向量的含义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及时进行讨论和思考,总结出利用法向量证明两平面平行或垂直的方法,从而促进了自身课堂知识积累,提高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例题难度,引发合作思考
在新课程的推广下,学生自主思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推广受到重视,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想要真正地理解一个知识内容,进行实际练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只有经历过实践,学生才可以做到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下,教师就可以通过例题难度的增大,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比如,在教学“三角恒等变换”这个知识点时,针对课堂上的练习环节,教师就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之间自主进行合作讨论,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自身理解。例如,对于“解cos 的值,”首先,这是一个求值的题型,这道题在计算时要灵活地运用二倍角以及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函数公式,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进行合作思考,找到一个计算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先利用二倍角公式,转换为cos =cos(2× )=2cos2 -1,所以,只需要计算cos 的值即可,而 = - ,所以再借助余弦函数的两角和与差公式即可计算出相应的值,最后进行整理即可。
三、构建讨论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意识的渗透需要利用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不仅要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需要将相应的知识内容给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高效的学习质量。因此,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讨论环节,对一个知识点设计出一个疑问,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及时给出相应的提示,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导数”这个知识点时,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导数知识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出这个主题“导数都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题型?试进行讨论与总结。”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充分地散发自身数学思维,并且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的讨论以及互动下,有学生就可以提出:利用导数去求函数的单调性这种题型,根据导数的性质,导函数在区间内小于0时,原函数在这一区间呈单调递减趋势,若大于0,则原函数呈单调递增趋势。利用这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从而落实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之,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明显的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学习中,相应数学知识点的难度会因此降低,教师在教学时则需要积极地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进行研究,利用巧妙的教学方式呈现出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而合作能力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明显的帮助,教师需要重视起这一方面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1(42):17-19.
[2]姚素娟.论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培养[J].教师博览,2021(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