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因此,在朗读前要明确朗读的目的和要求。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亦是如此。好的朗读教材在低年级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遵循认知发展规律,运用朗读、背诵积累语言,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形象美、意境美,所表达的意蕴深刻,读者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于一体,产生共鸣,更重要的还在于能提高朗读者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的重点是朗读,要求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音正确、清晰,按句号、逗号停顿,不指读,不唱读。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当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就要结合具体内容制定朗读教学目标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字音、声音、态度、流利、动作、整体领悟等几个方面来制定。
具体可设计为:
1、声音清晰,态度认真。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根据相关词语流露表情和动作。
3、能读出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另外,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还须遵循: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让学生读的目标,唤醒读的意识,即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读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即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同一朗读对象,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有不同要求,直至最后达到目标。只有确定了恰当的目标,学生的朗读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学习现代诗歌《绿》一文时,有三项朗读训练的要求:
(1)初读诗歌,要求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做到:既不加字,也不漏字,能按标点停顿。
(2)细读诗歌,要求边读边思考:诗人所描绘的绿意盎然的春天是一派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边读边想象春回大地,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绿色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受诗人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这样训练要求明确,有的放矢,避免了朗读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再如:学习《含羞草》一课时,原来的学习目标定为: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等方法,理解“婀娜多姿、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等词语。
2、分两部分讲读写这种草原本很得意的1一5节和写它后来与月季、荷花、菊花及红梅相比明白自身尚有诸多不足的6一9节,初步懂得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不能盲目自大的道理。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4、通过反复朗读,对描写植物的词句进行归类,初步学习整理、摘录优美词句的方法。初中课外阅读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第三个教学目标显得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大家质疑这节课的朗读目标是什么?认为,这样寓意深刻的文章,需要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来体验。于是,再一次重新制订教学目标,把第三个教学目标修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简洁、优美的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刻道理。有了目标的正确定位,老师在初中教学中重视了朗读指导,使得整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由于时空的距离,初中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少亲近感,缺乏兴趣,甚至很难与书中的人物形成共鸣。而且当今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以前只能从书上得到的东西,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即使是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怯而止步。为了激发兴趣,我坚持以下作法:
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坚持在一定的时期师生共读一本书;同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形成“我捐一本换五十多本图书”的读书观念,为了规范管理,保护好图书,还制订了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由班级喜欢读书、责任心强、并能热心为同学们服务的同学承担。
2、要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特点,深入体会人物恃才放旷的特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的期待。
3、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全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4、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每学期要进行必读书目考查。一般只对文学名著的相关常识作了解性考查。如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人物绰号等。这对学生阅读名著是个很好的促进。当然考查的方法应该谨慎考虑,不能成为有压力的应试。
适量的名著内容考核。《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不少于260万字的明确要求,因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有些名著也成了初中教材中必读书目,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而且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亲睐,考查范围也日渐扩大,在全国各地日益流行。因此我感到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唐诗宋词、中华经典名著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丰硕的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读书笔记、读后感、好词佳句摘抄等展示,以及读写大赛、古诗词考级、名著阅读大比拼评比结果的展示。这样既有对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也有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终结性评价,才能扎扎实实地激励和推进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