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文溪雅荷”场景化课程背景下大班自然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场景化课程,强调了以丰富的场景支撑幼儿游戏、学习和生活。通过立足场景化课程,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场景,分析幼儿的学习经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从而助推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结合场景化课程背景下对我园以科学启蒙教育为办园特色的一次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场景化课程;自然—科学区;大班

“文溪雅荷”场景化课程,是指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场景,促进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1]。它强调了以丰富的场景支撑幼儿游戏、学习和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2],这成为了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抓手,有助于教师把握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幼儿科学领域学习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范畴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

基于此,我园科学教育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四方面为内容,通过立足场景化课程,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场景,分析幼儿的学习经验,聚焦场景,关注幼儿,持续观察,科学评价,不断反思与修订,从而助推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结合场景化课程背景下对我园以科学启蒙教育为办园特色的一次思考与实践。

一、提炼特点,明确价值,赋能学习

幼儿科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科学领域以“探究”为核心,具有学科性强、知识之间的逻辑缜密、探究中的操作性强等特点,让幼儿在宽松、自主、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享受充足的探究时间以及螺旋上升式的课程内容。笔者认为,班级自然—科学区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空间——开放、多元、自主

开放的场景给予幼儿自主的探究时间,幼儿可以主动观察、亲身实验、动手操作,与同伴共同探索与交流,从而达到探究自己、探索外界,了解物体和材料的物理特性、相互关系以及有趣的科学现象的目标,有利于科学探究,而多元的区域空间能激发探究灵感。例如在墙面设计“天气我知道”的展板,通过记录当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为幼儿提供相关的天气方面的常识,并通过一个坐标曲线图记录一个月来的气温变化情况。

(二)过程——探索、体验、发现

充足的探究时间以及螺旋上升式的课程内容能够让幼儿沉浸在场景中自由探索,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检验假设、形成结论等,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各种具体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设计制作能力等[3]。例如在“种子生长”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认识几种种子的生长过程,观察、了解它们在各个时期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而在观察的基础上探寻种子发芽和水分的关系。

(三)材料——支持、丰富、层次

在考虑为幼儿提供所需的材料时,需要根据《指南》的目标进行分解,使之成为更具操作性的多层次目标,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在自然—科学区材料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不同目标层次的材料,满足自己的所需,以此不断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之有新鲜感;激发幼儿的科学情愫,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并建立严谨、细致的科学方法。同时,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动手操作与探索,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自然—科学区场景真正成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渠道,拓展其知识面。

二、分析学习经验,把握核心,发现儿童

学习经验是幼儿与场景和场景中的人、环境、材料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及从中获得的体验。依照《指南》的精神与实践,笔者将自然—科学区的学习经验划分为基本学习经验和高水平的学习经验。基本学习经验,笔者将其界定为幼儿能够对主体材料进行简单操作,表现在能大致操作出既定的探究流程、基本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各种学习经验。而高水平学习经验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主体材料能够准确操作、灵活操作、创新操作;以及使用辅助材料深入探究主体材料的探究、或自主利用辅助材料开展自发的探究内容,并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各种学习经验。

当然,自然—科学区场景除了相应的科学学习经验外,也应包含其它领域的学习经验。例如在语言领域中,能大方表达自己的发现或成果;在社会领域中,能加入同伴游戏或发起游戏,能协商探究;在艺术领域,能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发现;在健康领域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

三、聚焦场景,关注幼儿,实施适宜教育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更为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的主动性、专注力、克服困难、任务意识等学习品质已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问题意识开始形成,尝试自我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例如在关于种植的内容、材料与方法时,他们会展开讨论,选择他们想要种植的蔬菜,,讨论种植的方法、需要的材料和分工,关心自己种的植物的方式方法等。

四、适宜支持,适时回应,助推深度学习

幼儿科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究和解决问题”,在自然—科学区场景化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注重面向全体,亦要关注个体,在全面、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幼儿活动情况的同时,随时发现、分析出现的问题,反思、判断后,再适时介入,给予幼儿科学、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一)关注幼儿,激发探究兴趣

大班幼儿好刨根问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寻找答案。因此,笔者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开放式的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蚂蚁喜欢吃什么?地上的水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

(二)观察分析,引发深度学习

《指南》指出观察了解儿童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之一,认真、细致地观察是最直接地走进幼儿、了解幼儿、研究幼儿最有效的办法。笔者基于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结合场景中的实践案例,根据幼儿行为表现分析发展水平,基于幼儿行为观察分析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内容,基于幼儿行为观察分析调整材料投放,看有效互动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不断观察与分析,追随幼儿探索能力的生长,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三)支持探究,珍视游戏过程

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学习、发展,笔者作为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在幼儿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幼儿生发新经验,助推深度学习,如设置拆装区。拆装活动以尊重幼儿为前提,提供生活化的拆装材料,注重对活动中幼儿探究行为的观察和指导,使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拆装探索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四)相互融通,联合开展探究

除了自然—科学区场景与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相呼应外,阅读区、沙水探索区等其它场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阅读区,幼儿通过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探索不同的材料特性的关系;在沙水探索区,幼儿可以使用天平秤对干湿沙子进行体重的测量和对比等。

(五)提炼总结,展示探究轨迹

笔者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老师分享及展示自己的发现,在分享讨论中提升幼儿的自信心。笔者在幼儿分享的过程中,提炼、总结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和启发幼儿进行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产生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五、科学评价,读懂儿童,因材施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4]。记录与评价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理念,是聚焦于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观察、识别和回应,关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品质。依据幼儿在场景中的学习与活动,通过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团体讨论等方式对幼儿在场景中的表现进行记录与评价。

六、持续实践,修订反思,螺旋上升

场景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依据幼儿在场景中的活动,在实践中发现儿童,分析经验,持续观察,不断反思、调整,让“思”始终追随幼儿成长的脚步,然后再实施、再调整,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七、结语

“文溪雅荷”场景化课程相对笔者而言是较为新颖的课程,它强调了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学习,分析他们的学习经验,并在场景中投放层次性、多样性的材料,使幼儿在场景中与环境、材料发生关系,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场景化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儿童观,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琼.场景化课程:从问题到路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06):20-23.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张俊等.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