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体系化策略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碎片化学习方式给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带来了阻碍与挑战,指导学生合理结合“碎片化”学习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科学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单点知识学习、知识结构化学习,体系化学习,探索培养中学生树立知识体系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单点知识学习;知识结构化;知识体系

一、碎片化学习的现状认识和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很多同学认为就是上课读书,下课背书。纵使开卷照抄,依然分数不高。这种上课多抄笔记,平时少思考,课堂简单划书,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一场考试后,甚至部分学生变得不自信,做题做事变得拖拉。这类学生遇到困难不去解决,不去主动思考,不去学习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似乎是“一场考试定终生”得到了应证。

检验学生的知识都是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而学生出现考试不稳定,分数波动大,学生变得不自信现象值得深入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成因有:

1.碎片化学习,基础知识不夯实。在复习课上,检查学生知识情况。如2018年中考第一道选择题: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 )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A. “玉兔四号”探测器 B. “嫦娥四号”探测器

C. “地球一号”探测器 D. “天宫一号”探测器

学生直接找到答案是B。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道时事题,记住“嫦娥四号”就够了。学生只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完成某一个作业而进行的“碎片片”的学习。“碎片化”的弊端是“碎”,学习只是浅层化的学习,没有达到深层化的学习,出题者只要稍微变化题目,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解答了。

2.知识不够全面,逻辑脉络不清晰,导致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一部分学生思想上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像数理化,没有公式定律等,不注重知识逻辑,不去整理知识脉络。

3.缺乏有效方法和工具,学习没有经过整理归纳。一部分学生很认真上课,书本上记了满满的笔记,练习也按要求做完了。平时也是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子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就能容易地访问微信、百度、知乎等获取巨大的知识信息进行学习。但学生选择、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只是“碎片化”的学习,没有借助有效的工具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没有梳理清楚的知识脉络,经常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4.体系化的思维没有树立起来,甚至大部分同学没有树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意识。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不知道需要补充什么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判断不了分数波动是不正常的,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容易造成一经失败,就容易否定自己。

二、树立学生知识体系化的目标

笔者认为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包括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科学化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对于开卷考试没有考好的学生,会造成遇到困难不去解决,自暴自弃的意识,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向全面化发展,向知识体系化发展。树立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学习知识体系化的思维,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化的能力。

随着5G时代到来,知识的潮水涌入每个人的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正在经历知识爆炸的时代,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日益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手段。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化和“碎片化”学习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学习更趋复杂,难度增加。在知识体系化中应该合理结合“碎片化”学习方式,构建高效的学习路径,正确引导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不断进行知识体系的完善。初中学生处在人生转折点上,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精神素养。

三、探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化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单点知识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考试中的一个小小知识点,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就容易失分。还是以2018年中考第一道选择题为例,虽然是时事题,但也可以抓住机会培训学生形象记忆,使学生掌握新学习方法。形象记忆,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等具体形象和画面的记忆。相比于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就要求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如何利用形状、标识、图画、颜色等将知识点进行描绘、迁移、提升,使这个知识点在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而不是机械记忆,容易忘记。形象记忆是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种记忆力。

具体实践可以要求学生简化整理成如图1, 图中应该包括以关健字:人物(地球1号、玉兔4号、天宫1号、嫦娥4号),事件,时间,地点等。

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记忆,不必强求漂亮和一致,重点要求学生将知识点理解后,画出具体的形状或标识,训练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图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画说出知识点,达到理解和记忆的要求。由于比记忆文字要有趣的多,笔者测试就有许多学生对自己的作画说得头头是道,知识就在无形中地理解和掌握了,形象记忆的方法也理解和掌握了。注意一个知识点的信息量不能太多,如果太多,信息难度增加,学生也完成不了一个知识点的整理。

提倡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同时增加有序的组合,使学生自己的思路清晰,逻辑严明。否则知识点多而又杂乱无序,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不利于容易记忆。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表,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学生通过文字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如果我们将上面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文字资料整理成如图2,然后让学生按自己认知去整理这个书本知识点,效率和学习质量则大大提高。每个学生的对形象感知的敏感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对形状敏感,有些对大小敏感,有些对颜色敏感。学生可以快速形象地整理出来关联的知识点,方便深刻理解达到学习的要求。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学习能力,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串联成线

整理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等知识可知,知识之间是关联的。学生的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信息,而不是杂乱无序的信息。结构化学习要求学生将积累起来的知识及时归纳和整理,使之有条理、有纲领。将知识点进行组织,并按层次排列,把知识点建立内在联系,将其划分结构层次,再将各知识点中联成知识线。结构化对知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培训学生将知识结构化?笔者认为可以是自上而下地形成合理的框架,将知识或要点信息放入框架中。如组织结构图,用于显示分层信息或组织中上下级的关系。如图3。

也可以是自下而上归纳成结构。首先进行头脑风暴,将脑中关于问题的所有关健名词或动词列出来;其次归纳其核心内容,将核心内容进行分组;再次优化分组结构,将各组连线,最后是观点补充,结合知识内容完善其它信息。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中,有效地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扩散思维和优化学生的结构化能力。我们以“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知识点为例,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在思想导图上进行整理,理解,思考,记忆,全面联系地理解课本,整理归纳知识,如图4。

人民当家作主的思维导图在原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点上进行结构化,将与其它的知识点进行连线,关联起来,形成思维导图。学生经过对书本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用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连接,展现出的各个知识点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有顺序的。

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将文字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学生必须经过知识点的学习,结构化的整理,才能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后续才能为学生所用。学生看到的文字资料如果不进行亲自整理归纳,就无法进入长时记忆,最终不能成为内在的知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化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点线面的知识体系

按照正向思维的学习,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分为6册,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各个课程知识的学习。按照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正向学习,可以感受它的难度是螺旋上升的。在学生学习中,培养学生体系化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大局理解各章知识,也可以从远观看到各个知识点联系。比如在我们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过程中,如果通过体系化的方式,掌握了知识点的脉络,掌握了相关知识的联系以及常用的考试场景,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最终目的还是要学生掌握知识的森林,不能让一叶的知识挡住了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学生使用逆向思维,让学生发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学生使用正向思维学习归纳的知识森林,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学生要主动发现自己的知识的森林体系中,或缺少了哪一种知识树,或哪棵知识树长得不全面,或哪棵知识树缺少了哪一片知识的叶子。

(四)知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笔者整理的图6。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获取知识,使用结构化学习对各科知识点进行分层归纳,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化知识,在课堂考试中,在生活实际问题中,在社会场景中等检验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否将知识应用到分析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发现知识缺漏,知识不足。也许问题解决了,但还可以更完善;也许问题没有解决,但学生对照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体系。对照自己的知识体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知识体系中需要补充什么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应对这些问题场景。而不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困难不去解决,不去主动学习,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得过且过,觉得知识无用,甚至迷失自己的人生等。知识体系化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循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五)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扩展,立体交错

一个人的视野不开阔,知识不全面,就会看到负面的事物,而看不到其他美好的事物。而看不到美好的事物,就会逐渐失去发现美好的思维,安于现状,不去改变。学生形成的知识体系不是建立一个学科,也不是建立两个学科,而是建立多个学科,并与其它众多的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知识体系是不断向横轴的宽度和纵轴的深度发展,也促使学生向全面发展,同时反作用于知识体系,不断积累和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读写能力,思考能力,学习归纳能力,甚至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行动能力,判断能力。在知识体系过程中学以致用,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指导学生用科学有效的思维工具,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进行不断的实践演练,用科学的方法从“点线面”上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并树立起知识体系是不断向横纵的深度进行完善的。最终学生将知识掌握得夯实和全面,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原则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9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

[2]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下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形象记忆法.中华文本库,2016(11).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