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与桥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实际,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和朗读教学的内在联系,指出做好朗读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做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朗诵;指导;情境
一、朗读教学与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是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黄金阶段,小学生天性活泼、感知力强、可塑性强,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每个小学教师都应深刻思考的问题。作为深耕教学一线的老教师,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尤其是朗读教学对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自清在《国文教学》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浣之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特级教师钱梦龙强调,“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说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语言建构方面,还是如文学鉴赏等审美品味方面,以至最终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都离不开朗读。
二、练好朗读“内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好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其中之一就是要用“扎实学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在朗读教学中,想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朗读能力,达到良好的朗读技巧,作为教师,首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扎实备好朗读课,不断练好朗读的“内功”。
朗读课文是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师朗读课文一定要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读出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教师在备课期间,凡是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把握字音字意,将文章读准确。
教师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得把工夫放在钻研教材上。读课文更应该是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让教材的思想内容通过朗读得以体现。笔者常常在教过的教材中写满朗读的感受,朗读时注意的地方、语气,情感等。备好了读,笔者才有更大的信心站在学生面前与他们分享课文。备“读”要做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学习语文就容易得多了。
三、做好朗读指导
练好朗读的“内功”,只是做好了朗读教学的第一步,要想将这些“内功”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将“内功”外化于行,通过实用的招式,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进行有效地指导。
(一)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定语中的三个词语排序来看,“正确、流利”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同学做到这一点还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于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还要老师一句一句领着读呢。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叫小宋,因为他学习比别人慢,平时又比较少与别人交流,说话都支支吾吾、慢慢吞吞的,课堂读书老是跟不上同学们。笔者常常站在他身边一句句教他读,提醒他长句子的停顿,并给他做示范,他勉强能跟上。下课了,笔者还要求他多跟同学读读,因为长时间的坚持,小宋同学的语文成绩一直保持中上水平。他虽然慢,但读多了,课文内容就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习语文就没有多大的困难了。有些同学在上课时常常不能理解某些句子的意思,即使老师解释了还不能理解,这时候笔者不会再解释了,只要求他们读,慢慢地读,带着感情地读,一直读到明白为止,这可能会读上好几遍甚至十多遍,但如果学生在读中自己感悟,不比老师的一番解释好多了吗?
(二)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地读
教师在教全班同学读的过程中,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用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因为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把文字转成语音的过程,这需要老师的指导、疏通、鼓励。笔者在教课文时,一般要花一节课时间指导同学们读。做到每个人都能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读中疏通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句子的意思。接着就是品味赏读,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子、段略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精彩处反复读或探究朗读,体会感情朗读,分组比较朗读等等形式,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此时不断提高。学生在老师的训练下,在读中学会阅读,读出了特色,发展了语言,提高了人文素养。
(三)指导学生进适度地读
有的教师,为了激励学生读出情感,往往会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适度的夸张是艺术,过分的夸张就是造作了。叶圣陶老师也曾言:你把一个孩子关在屋子里朗读,你在屋外听。如果听到屋子里边,孩子的朗读像说话,就对了;如果听到里边是朗诵或者唱歌,就不对了。课堂中的朗读,最好像说话一样,自自然然、妥妥贴帖,读者舒服、听者舒心,这才是朗读应该追求的境界。
当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忘记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范读。范读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重视,不同年级对老师的范读要求不同。虽然现在多媒体的运用很广泛,可以用多媒体代替老师的朗读。但是教师的现场范读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不可取代的,它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学生都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特别是低年级。而且教师总要求学生读,自己却不读,或读不好,那真的讲不过去。
四、设置朗读情境
教师在上完课文后必定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的形式多种,但千万别少了朗读作业。布置朗读作业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把学过的课文继续熟读成诵(不一定能背,但关键句子、词语、段略要能够随口跟上,印记心中)。另一种是根据新课标要求,设置一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朗读活动。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需要更多的能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性人才。这种需求体现在新课标中,就是要求在教学过中设置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布置朗读作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考虑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情况,加强设计,设置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朗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作业,实现活动育人。如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审美品味、思维提升、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的能力,融会贯通地整合其他学科,从而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