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智慧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被推广。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先进的智能设备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那么所谓的智慧教学将有名无实。充分利用智能设备、无线网络及智慧教学软件搭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才是智慧课堂的真谛。
【关键词】高中生物;智慧课堂;大数据;对策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效为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教学是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度,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学是新课标指导下,教师教学后促使学生进步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得学生学业得到收获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可以改进教学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要更新陈旧教学观念,强调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一、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特点
(一)开放性
以往生物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教师往往照搬教材内容,把学生遇到的问题在课堂讲解。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被动学习。生物新课改为教师提供教学创作空间,教师可以教学大纲为准绳,突破原有教学模式。如在“分子与细胞”教学中,以往教学直接讲述课本资料分析,直接讲授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自然界生物如何分类?使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常见代表生物,提问学生生物基本单位是什么?通过开放性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实践性
生物学科具有实验性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课在教室演示,学生不能参与实验操作,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改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如何上好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新课改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思考总结获得理性认知,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要让学生参与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教学与生活联系。
二、构建高中生物智慧课堂的问题分析
(一)课堂教学形式化
缺乏实际创新智慧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智慧课堂明显存在着对智慧课堂认识不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进行课件的浏览、教学视频的播放和作业的布置等,更多的智慧化辅助教学功能的开发和应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智慧课堂的教育方式形式化严重,虚有其表而缺乏实用的创新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二)教学资源泛在化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智慧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泛在的课堂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生物视野,但也对教师的资源利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堂中,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不足,众多复杂的生物信息资源反而阻碍了教学内容在智慧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师也无法合理使用优质教学资源来辅助生物课堂教学,因此出现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无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达到新课标要求的知识目标,进而影响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构建高中生物智慧课堂的改进办法
(一)挖掘生物智慧课堂的优势,培养师生正确的信息化观念
充分挖掘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及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转变师生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信息化观念。例如,在“被动运输”这节内容中,首先,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将物理实验水分子的渗透现象以动画视频的方式呈现在智能平台上,使微观、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认识进行学习,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复习资料,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开阔生物视野,培养热爱生物的情感
在高中阶段,学生通常是为了分数而学习,难以从心底对生物产生兴趣。在高中生物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科多方位认识,了解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节内容中,教师可以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在智能平台上辅以我国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历程,让学生感悟我国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究精神,领略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生物形成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生物知识。再如,在“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教学中,因为此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跟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相关的生活案例,从生活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索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总之,在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下,高中生物智慧课堂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纵使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不断变革的智慧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但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也为生物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葆萍,周颖.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6).
[2]张静.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J].电子技术,202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