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古诗文整合阅读与中考复习结合的一点思考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 本文以“讽”专题复习课为例,探讨了有关古诗文整合阅读与中考复习结合的相关策略,从材料组织、问题设计、课堂生成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和思考,明确了以小见大、强化训练、提升能力的三大思路。

【关键词】整合教学;初中古诗文;中考复习

古诗文整合阅读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趋势,也是语文中考的一大方向,相关试题在各地模拟卷、真题卷中屡见不鲜,如何将古诗文整合阅读与中考复习课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解题能力,本文以“讽”专题复习课为例,从三个方面给出了思考和建议。

一、精心组织材料,以小见大

古诗文整合的角度千变万化,可以是链式组合,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整合,也可以是并列式组合,将同风格同主题的不同作品整合在一起。如何将多篇古诗文有机整合入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内,就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切入点宜小不宜大,符合立德树人的核心,突出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以此为标准精心挑选并整合材料,将多篇古诗文围绕有价值的主题紧紧地串联起来。

而从中考复习的角度出发,可以在选择整合材料时将课内外文本进行勾连,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了一个比较熟悉的抓手,为解读课外古诗文提供了策略和支架,这一方法也符合温儒敏主编所提倡的“1+X”阅读体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既有利于教学的展开,也达到了中考复习的目的。

以“讽”专题复习课为例,教师先将“讽”字作为切入点,首先明确“讽”字的含义为婉言微词,从这个界定上引导学生对“讽”进一步剖析,由此引申出了多重常见含义,分别是讽刺(用委婉的语言讥刺,指责)、讽喻(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并表达意见)、讽谏(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规劝),三者层层递进,后续的阅读材料也据此进行了精心的组织。整个课程安排了三组古诗文,第一组为两首讽刺诗《贾生》《梦泽》,第二组为两首讽喻诗《卖炭翁》《轻肥》,第三组为两篇讽谏主题的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颜渊论御马》。三组诗文两两对比,将“讽”贯穿始终,逐层推进递增,一气呵成,同时,三组中都含有课内篇目,强化了学生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在完成三组比较阅读之后,教师还对“讽”的三种形式进行了纵向对比,探讨了“讽”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现实意义,这样一来就跳出了古诗文教学的局限拓宽了思路,将单纯的古诗文阅读引申至语言运用的范畴,更贴近课程标准中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要求。

二、设计有效问题,强化训练

古诗文整合阅读与中考复习课的结合,除了要确保精心选题、合理组织材料,还应该实现对文本内容、情感、风格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求同辨异的解读,才能体现整合阅读的真正价值。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并且能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课堂上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有效的阅读支持,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和训练环节,努力体现文本互涉的特性,引导学生对材料中各个元素进行解读分析,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运用、鉴赏评价各个层次的能力。

如第一组中《贾生》为七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学生对这篇古诗是比较了解的,作为本课的起始篇目对学生而言非常容易上手,将它与《梦泽》放在一起,学生能够很快地明确两首诗歌的共同点为:通过用典借古讽今。之后,教师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要求,让学生找出两首古诗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并分别赏析,那么对这两首古诗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贾生》通过“可怜”一词,借贾生遭遇讽刺晚唐皇帝昏聩无能,流露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哀叹。而《梦泽》借“悲”一字,借宫女虚减宫厨的悲剧,讽刺了楚王的昏庸无道,也为宫女的愚昧麻木而悲叹。借此,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明确了两首诗的不同主题情感,复习了有关讽刺诗的常见手法,通过寻找关键字词赏析诗歌的方法也得到了训练。

而第二组的《卖炭翁》和《轻肥》作为讽喻诗的代表,都是通过对某个故事或场景的叙述,深刻揭露黑暗现实,通篇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在矛盾冲突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学生在阅读这一类作品时,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深入解读。就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如:复述诗歌内容、描绘主人公形象、分析写作手法和主题的异同点。最终学生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卖炭翁》主要通过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系列手法,通过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本质。《轻肥》则主要通过铺陈、夸张、借代等手法,通过对比揭露了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丑恶现实。学生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复习了几类常见的古诗文写作手法,进一步巩固了古诗文的比较阅读能力。

第三组的两篇文言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九年级下册的讲读篇目,初三学生对此掌握的比较扎实,而《颜渊论御马》作为课外文言文涉及细节较多,教师先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当堂动笔完成相应的文言基础练习,包括两篇文章中体现的一词多义和相似句式翻译等,再次体现文本互涉下的整合化训练,以此熟悉文本,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邹忌和颜渊规劝的异同,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考以文字形式落到实处,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做好充足的准备。经过当堂的独立思考和动笔练习,一方面夯实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课内外比较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训练。

三、及时调整辨析,提升能力

古诗文的整合复习教学在做好上述两方面的充足准备之后,不应只停留于实现原定的教学设计本身,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可以反向对问题进行辨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正所谓教学相长,学生的回答也应该成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关键。

如在第三组文言文的对比阅读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谁的规劝更高妙,为什么?” 有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邹忌的规劝更高妙,因为齐王接受了他的进谏,而从后续的影响来看,齐国因此大治,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该生的回答看似言之有据,但其实是混淆了“规劝艺术”和“规劝效果”的概念。规劝效果只能作为侧面印证,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比较分析邹忌和颜渊二人的语言艺术,较为完整的思路应是:从类比方式来看,邹忌以亲身经历的生活琐事设喻,推及治国之道,形象生动,指出“王之蔽甚矣”,产生共情,使得齐王更易于接受,而颜渊只是以东野毕、舜、造父和鸟兽的经历和故事设喻,缺乏共情。从进言内容看,邹忌并未直言治国之道,而是通过讲述生活趣事,借闺房密语以小见大,最终让齐王自己领悟,更发人深省。而颜渊在最后说道“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直接点明了体恤民情勿穷其民的治国之道。相较而言,邹忌含蓄委婉更为高妙。从最终效果看,齐王欣然接受后并采取了果断行动,颁布政令广开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而鲁定公仅仅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并未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根据学生解题时的偏差和局限,教师对此即可顺水推舟展开新一轮的辨析和讨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回答,可引导学生对题干进行不同角度的调整,如:“谁的规劝效果更好”“你更欣赏谁的规劝”等等,以此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醒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干的侧重,调整答题的要点。对于教师而言,也能够在课后反思中提升教学设计与课堂预设的能力。

综上所述,将整合阅读的理念切实落实到中考复习中,是一项有助于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的举措,教师可根据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优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顺应中考要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诸定国.文言诗文群文阅读考察现状与发展方向[J]语文建设,2021(3).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