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阶段,数学作为重点且基础科目,若想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仅依靠讲解还远远不够,教师应采取不同策略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初中生才更愿意主动学习。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应用趣味性教学,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每个环节,充分激发初中生兴趣,并活跃其思维,促使初中生能在富有趣味性的课堂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得以明显提高其学习质量,确保趣味性教学应用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初中数学;应用
前言
趣味性教学注重兴趣激发,以学生需求与爱好为主,将知识与有趣的方法相结合,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帮助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就可应用趣味性教学,从联系生活、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富有趣味且吸引人。促使初中生积极融入其中,并在学习中更专注,借助趣味方法学好数学知识,让初中生学习与课堂教学效率可实现提高。
一、注重联系生活,趣味导入新课内容
教学改革背景下要求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加强认知。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可应用趣味性教学,并注重从生活角度出发,以趣味方式导入新课内容,能快速吸引初中生,使其主动融入课堂。教师可适时引出后续教学内容,促使初中生更专注于学习,能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完全掌握数学知识,得以实现学习效率稳定提升。
例如,在《概率初步》一课中,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趣味导入新课内容,吸引初中生专注于学习。比如:教师可从生活角度出发,制作新课所需教具,在课程开始之初,用来导入新课。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与概率有关,教师可用生活中的骰子、硬币和转盘,以游戏方式让初中生感受可能性。掷骰子,看看随意掷出的骰子点数一般会是多少,有什么特点;抛硬币,能确定每次正面还是背面朝上;而转盘一般用于抽奖活动,在转盘停止前,猜猜指针落在哪个区域可能性最大。以上几项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以此导入新课,能让初中生更感兴趣,教师可适时引出后续教学内容,促使初中生得以理解与牢固掌握本课知识,确保趣味性教学更具高效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打造趣味数学课堂
数学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只有掌握好知识才更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但前提是要采取新颖、高效的策略。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可将趣味性教学应用于实践,而借助信息技术是较好的选择,能满足初中生爱好,打造趣味数学课堂。由于信息技术能将知识以多种形式呈现,可激发初中生兴趣,使其愿意积极思考,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得以实现学习突破。
例如,在《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一课,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富有趣味性,初中生会主动融入其中。比如:由于之前已学习过轴对称现象以及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本课内容教师可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源,用视频方式在课堂播放。以剪纸为例,其在生活中较为常见,有很多美丽的花样,通过观察可发现它们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剪纸是如何利用我们所学习的轴对称性进行设计,再到完成,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一过程用视频详细介绍具体步骤。教师可让初中生尝试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以折叠、绘画、裁剪或挖空等方法,制作美丽的剪纸。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能让初中生掌握好轴对称知识,显著提高数学教育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趣味性教学是当前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远比教师单纯讲解更能吸引学生,对他们知识掌握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应用趣味性教学,可根据知识点与教材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为初中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一方面能借助实践强化其各项能力与思维,另一方面能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得以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让初中生可学以致用。比如:学习本课知识后,可开展“平面图形镶嵌”实践活动,先将初中生划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回顾以往所见过的服装面料、墙面、地面等图案,分析他们是由几种形状相同图形拼接而成。在此基础上,鼓励初中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并选择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多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设计,要求图形之间不留空隙,以不重叠方式铺成一片,用平面图形镶嵌成美丽图案。既可激发初中生兴趣,发展其思维与能力,还能促使初中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与运用好本课知识,可突显趣味性教学优质效果。
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师还需探索有效策略,为初中生学习知识提供帮助。而趣味性教学应用是很好的选择,能极大程度改善课堂枯燥氛围,激发初中生兴趣,使其产生高涨情绪,从而主动进行学习与思考。教师可将趣味性教学落实于课堂,营造良好氛围,让初中生能改变学习方式,避免单一听讲。促使初中生能在趣味课堂中实现学习进步,得以强化他们各项能力与思维,确保数学教育质量可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惠.初中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2):54.
[2]曹利彦.趣味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启迪与智慧(中),202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