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素养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高考改革的深化,劳动教育越来越受教育界内专家学者和学科教师的重视。物理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把劳动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优势,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连接。基于此,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物理;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现代劳动方式、劳动工具、劳动意识的转变,基于此,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完善。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具有与其他学科同等的教育价值,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其劳动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劳动能力。高中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能有效端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一、以劳动教育为中心,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师可选择以劳动教育为中心,以物理或其他学科知识为框架的教育方式,实现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地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突破学生对各学科认知的片面和局限。
以我国国家战略“碳中和碳达峰”中的炼钢这一劳动活动为例,其中涉及物理、化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中方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教师可与政治教师合作,以微课的方式,结合高中政治课第二单元“经济与社会进步”及国际关系来讲解其战略意义。讲解完毕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炼钢的劳动视频,让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交流其中体现了哪些学习过、接触过或有所了解的物理知识,并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机械守恒定律》,必修三《电路能量转换》《能源与永续发展》,爆破拆除等物理知识讲解山体开采,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串联,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劳动活动中的价值。再从矿山开采延伸到工业制取,与化学教师合作,请化学教师以微课的方式,结合高中化学必修课《铁及其化合物》、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化学知识,为学生讲解如何制取钢中的碳元素,以及如何处理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与工业废渣,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最后,再回到碳中和和碳达峰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碳中和的实践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将劳动内涵融入习题,实现物理劳动教育常态化
例题是帮助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途径。由于高考的主要考试形式是习题,所以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讲解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例题讲解中,可以逐渐地使学生受到熏陶,在教师的引导下,久而久之,学生对劳动教育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劳动教育的内涵融入例题是实现高中物理劳动教育常态化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弹力》的教学中,出示例题:某地一位建筑工人在施工中失手,把一块红砖从七楼摔下,另一工人在楼下不幸被红砖砸中头部。当红砖砸在工人的安全帽上时,安全帽吸收了红砖的部分速度,并以0.15倍的速度弹向地面。红砖的质量是3公斤,该栋建筑每层的层高为3米,安全帽接触到红砖的时间为0.03秒,工人身高1.8米,工人是否生命危险?(工程安全指标显示合格的安全帽可承受的重力约为4900N)讲解例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向学生讲述施工工作的条件、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施工工作性质的危险和施工人员的敬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再从重力势能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例子。本题属于典型的高空坠物,物体从高处坠落时产生的动力势能为撞击人体所造成的伤害。因为坠落的时候会产生冲力,所以在计算伤害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冲力和弹力。
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物理教师可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每一项物理实验中,以增强学生劳动素养。如在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4.2《全反射》一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水中光导纤维全反射现象的实验,引导学生用矿泉水瓶(或玻璃U型管)、塑料吸管、手电筒、热熔胶等材料动手组装制作光导水柱,并观察光在弯曲水流中的传播,从而使学生理解当物理边界上的光全部被反射时,就称这种现象为全反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选材、制作、实验等一系列实验流程,增强了学生参与感,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动手组装实验道具这一劳动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在制作实验器材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劳动意志,又能增强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叮嘱学生在实验完毕后,收拾好实验器材与工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任务的有效方式之一,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物理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所指向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积极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之中。物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教育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来提高劳动教育实效,从完善物理育人工作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永程.高中物理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范式探讨[J].广西教育,2021(34):2.
[2]薛欢,杨能勋.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思考[J].求知导刊,20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