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把握类型,运用联想,走进情境,解读诗意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面对学生对诗歌的畏难现状,从诗歌结构、诗歌类型、诗歌语言等方面掌握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同时懂得展开联想与想象,看诗人之所看,听诗人之所听,思诗人之所思,想诗人之所想,这样诗歌不再是天书。

【关键词】畏难;结构;类型;情境;联想与想象

一张高考语文试卷,决定着许多学生的命运。而语文学科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其考点当然多而且复杂,令许多学生头疼。在所有考点中,学生最怕的就是古典诗词,很多同学面对那短短的一首诗,真是无从下笔。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与代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它们通常只有短短的八句甚至四句,却让很多学生头大。在这一轮高三教学中,我依据高中生面对古诗词不敢动笔的特点,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并且提出了具体策略,这一举措减轻了很多同学对诗歌这一考点的畏难情绪。因此,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下面,我就对我在这一年里对古诗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做一下总结。

一、熟知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解读诗词奠定基础

古代诗词虽说文无定法,但每一种文体还是都有自己常用的写法模式,诗歌也不例外。高考诗歌这一考点通常考绝句、律诗和词,很少涉及元曲。绝句通常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在结构上呈现起承转合的特点:首句通常照应题目;颔联承接首句内容,包括顺接、反接、以类连比,甚至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颈联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出一层,转出他意;尾联合,即收合全诗,使诗歌结构完整往往使针对上面所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畅想未来寓情于景。而宋词分上下两阙,上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度,下阙以抒情为主。所以无论是诗歌还是宋词,前面的写景都是为后面抒情服务。有了这个章法结构意识,就有利于把握好诗歌的景、事、情,那么就为我们运用联想,走进诗歌情境,奠定了基础。

二、了解诗家语言,为解读诗意架好桥梁

诗歌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像散文一样洋洋洒洒,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诗歌语言十分浓缩,就像一朵干木耳,需要我们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联想,把这朵干木耳泡涨变大,感知其中丰富的内涵。

其次,诗歌语言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通常会做变形处理,如果不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一特色,很难读懂诗歌。所以我们要把它像解读文言文一样,注意省略和倒装以及词类活用。诗词的倒装比文言文更丰富,更加变化多样。如宾语前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如主宾互换: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正确语序: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有时为了强调,会出现因果倒装、条件倒装等,如果对诗歌语言这一特色不了解,有时在解读诗意上变得很为难。把握诗家语言特点,为解读诗意更进一步。

三、掌握诗歌类型与诗歌技巧,走进诗歌情境,全面把握诗意

每一类诗歌都有它常见的意象、常见的情感、常用的技法,我通常从标题和诗中意象就可判断出诗歌类型,猜出出大致要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生平际遇和写作背景,便可判断大致要写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诗人,设身处地去感知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即读诗要有情境意识。我们不仅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而且也还要懂得联系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走进诗人所处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思诗人之所思,这样就能明诗人之所愁,喜诗人之所喜。

下面以一首诗来浅谈如何把握类型、运用联想、走进情境、把握诗歌内容。

送子由使契丹(2017年全国卷)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宫禁:皇宫。苏轼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别称。苏轼任杭州知府。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文学、人物皆天下第一。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

根据标题我们便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要交代送别的人、时间、地点、送别的背景等,常用意象有酒、柳、月、水、长亭、孤帆等,常见感情有5类:依依惜别之情、离别后的思念、对朋友的安慰与牵挂、对朋友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朋友表明心志、抒发对人生感慨。

抓住类型,大致预判诗歌的内容,再来看诗歌体裁。体裁属于律诗。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我们便知首句照应标题,标题使送子由使契丹,告诉了我们是送别弟弟子由出使契丹,所以首联应该与送别发生联系,那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哪字,适是到、往的意思,哪里会因弟弟要远行而让泪水打湿泪水。颔联从内容上是承接首联而来,弟弟不辞路途遥远,冒着风雪担任驿使前往契丹,只为让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契丹人见见中华精英。颈联从结构上看应该转,沙漠名词作状语,诗人想象弟弟在沙漠中回头遥望汴京宫禁月亮,结合注释,便知第六句是诗人想象弟弟在异国他乡的梦境中穿越千里湖山前来与诗人赏春。尾联是合,运用情境意识,两人相见,通常打听对方家世背景情况,诗人为什么要告诫弟弟不要承认自己的家世。我们这时就要走进诗人的心里,想想如果是你的弟弟要远赴他国充任使者,而两国之间并非太平,你会想到什么,会对即将远行的弟弟叮嘱什么?设身处地想象此时苏轼所面临的环境,那么苏轼所思所想便不难理解,这首诗写的就是远在杭州的苏轼知道弟弟即将远行去契丹,所表现的兄弟情深,更有为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所以说,要想做好诗歌题,提高诗歌阅读能力,除了要熟知诗歌的章法结构,了解诗家语言,掌握诗歌类型与诗歌技巧外,还需要各种信息的综合,调动所有知识贮备,走进诗歌所设情境,那么诗歌便不再是天书。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