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从课堂观察视角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英语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分析观察表》和《英语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观察记录表》的课堂观察量表记录了老师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况和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实施L-GO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堂观察;小组合作;有效性

一、观察背景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沈毅、崔永漷, 2008)。以往的听评课,参与听课的教师带着统一固化的听课本,没有任何准备地走入课堂,评课的时候也缺乏主题,泛泛而谈,避重就轻,只谈个人感受,对于被评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启发意义不大,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更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每次的听评课都耗时耗力但激不起更多的浪花。

(二)现实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有健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都重视通过听评课取长补短,提升自我。但传统的听评课制度缺乏对听评课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规范,听评课的随意性较大,存在“弃专业”的问题,效率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1)听评课不是“合而作之”,无明确分工;(2)有结论,却无证据;(3)有实践,却无研究。由于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没有采用有效收集证据的意识和方法,没有形成基于证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听评课对提升教师的课堂观察与评价能力效果并不理想。

(三)初步设想

如何观察与评价一节课的效果,需要科学的课堂量规量表,因此,学校开展《基于教师课堂观察与评价能力提升的课堂量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是为了重新界定听评课的概念,组建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构成的一个听谰课专业共同体,同时提供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或记录工具、课堂观察程序及步骤、观察点的确定、课例制作等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听评课“是什么”“谁来做”“用啥做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本校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

同时为了解决学校在大班额授课、教学方式陈旧、教师观念落后导致学生英语水平不均衡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问题,英语科组开展《小学英语“分层互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本次课堂观察的重点就是结合两个课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更精准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互动等,促进教师课堂观察与评价能力的提升,从而更有效地改进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二、观察过程

本次观察对象为小学六年级的一位青年英语教师。执教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A Let’s talk 对话课。参与观察的人员是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师,他们同时是课题组的成员。

观察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制定观察方案、主题和内容;确定观察工具、方法和成员分工;明确量表的填写标准和规范(2)课堂实录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整节课小组合作时学生的表现、教学环节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达次数等。(3)汇总阶段,即观察之后数据资料的汇总(4)研究阶段,数据资料汇总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反思和分析,撰写报告。(表1,表2)

三、观察汇总后引发的思考

我们在课堂观察后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汇总。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一节课,教师一共组织了三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warm up 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看动作猜单词的游戏。由组长或者小组里的同学做有关介词的相关动作,让小组里的人猜是哪个介词。第二个是导入环节Let’s try 部分的教学。老师在PPT提示两个与Let’s try相关的问题,接着听录音,最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得出答案。第三是在拓展环节让小组内对所学对话分角色进行口语练习,最后在全班面前表演。总体来看,上课老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教师的教态很自然生动,设计的小组合作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就这三次的小组合作的形式和效果来分析,还是有几个方面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思考之一:小组合作任务设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在第二次的小组合作开展的时候,教师给出了两个与Let's try 相关的问题。“‘Where are they?’A.In the museum. B.In the bookstore. ‘Is Grandpa there?’A.Yes ,he is. B.No,he isn't.”,这两个问题的难度大概一致,但是老师没有让小组里面的同学先熟悉问题就直接听录音回答。这样统一而又毫无创造性的任务是否满足小组里的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听力需求,是否能起到提高他们听的技能训练的目的?这样的任务在小组合作里完成合理吗?操作起来达到效果了吗?

思考之二: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时的角色是什么?

从第三次的小组合作开展来看,教师只是通过口头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对话,然后进行表演。但是并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只是站在讲台上观察,即使有些小组闹哄哄在聊天也没有去引导,更没有走近学生,走入小组去巡视。小组合作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否老师就可以放任自流,完全放手呢?

思考之三:小组合作要如何体现合作?

教师在开展第一次小组合作玩猜词游戏时,基本上都是由小组里的“领头羊”学生承包了说单词,而小组里其他能力比较弱或者内向的孩子全程都在做观众,没有参与到游戏里来。那这样的合作是有效的吗?起到了小组里成员一起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提高的作用吗?

思考四: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是否及时和多元?

在这一节课,教师在每一个小组汇报或者完成任务时都只是简单地说“Good! Wonderful!Great!”等口头表扬,但是没有更多的评价或者激励机制去激发孩子合作的欲望,更没有体现多元的评价,小组表演对话时除了口头表扬,没有就表演的小组进行点评,也没有给评价标准。这样会导致学生失去了合作的欲望,也没有了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这样开展的小组合作意义何在?

四、反思与建议

(一)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老师可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来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要制定评价标准,比如表演对话时,可以分三个评分标准。不看课本创编对话且表情动作到位的小组可获得三颗星;不看课本表演对话但动作表情欠缺的小组获得两颗星;看课文对话无动作的小组获得一颗星。另外为了鼓励小组内学习较为滞后的学,老师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就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评价的时候适当降低标准,这样才能让小组里的学困生有参与的兴趣,不会让合作落空或者变成优秀孩子的“独舞台”。另外还可以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去评价,让每个性格不同的孩子、能力有差别的孩子都能得到相应的鼓励与激励。

(二)学生主体,教师引导是关键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而应该要做引导员。教师也加入到每一个小组当中旁听每位孩子的发言,并且要作出相应的调控。当有些小组遇到疑惑或者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或者学生在聊与任务无关的话题时,教师也要及时的制止,否则,在开展小组合作的时候,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其实是一堆人在围起来聊天,导致最后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效率没有得到保障。

(三)合理设置任务

在小学的英语课堂,我们都会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设置任务分配任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的小组合作时完成的效果和效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效率。比如在设置听力训练任务的时候,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难度和梯度,考虑小组合作完成时每个人完成的效果。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应该分配挑战性比较强的任务和问题让他完成,对于适应能力差或者某方面技能不够强的学生,我们尽量设置简单易完成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强者”有满足感,又让能力相对弱的孩子有了自信心。同时也让他们有了合作的意愿,避免出现因为完成不了老师的任务导致小组内不和的现象,更避免了因为任务太难完成不了而降低课堂效率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沈毅,崔永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王海敏.让小组合作学习走向实效——一节高中英语语言点教学的课堂观察报告[J].中学生英语.周刊,2015(7).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