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低学段的语文教育中,汉字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先决条件,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因而,本文就小学低学段的语文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以期为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
识字是小学低学段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起着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作用,关系着学生整个小学学习生涯。因此,低年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要求、学生认知特征、汉字拼写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识字课程。
一、重视汉字的特点,创造文化气氛
汉字是一种形、声、义相统一的古代文字,经过悠久历史岁月的洗礼,完成字形的演变。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传递大量的文化信息。就像陈寅恪说的:“每一个汉字的释义,都是一个含有丰富文化的历史过程。”教师从小学低年段开始就对汉字进行启蒙教育,逐步将汉字的特征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能够让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从汉字的特征入手,在培养学生领悟汉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识字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九课《夜色》的生字教学时,生字表中有“爸”这个汉字,“爸”是在上古后期诞生的,源于“父”这个字,在魏晋时期,古人为了使“父”的字形更贴合“ba”这个读音,所以在下方加个“巴”表示读音。而“父”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工作的创发展。最早见于甲骨文,左边为一条像石斧一般的竖线,呈现劳作工具之形,右下方为一只手的模样,整体呈现出手持简单的原始工具之貌,金文与甲骨文形制大致相同,变化在工具上,相比甲骨文,金文的石斧形状更加明显与尖锐,表明这时的制作工艺已有所进步。小篆继续承袭金文,笔画更为流畅、圆润。在小篆后,最终演变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父”。通过“爸”字的教学,将学生带回到上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使学生意识到农耕社会时期的人们是凭借工具进行劳动,依靠劳动获取生活资源的过程,体会到劳动的智慧和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爸”这个汉字的字音与字形记忆,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从而能够在日后的汉字学习中自觉挖掘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二、协作探究,促进汉字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习惯养成最佳期的良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和内涵;另一方面需要将汉字蕴含的优秀中华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课《日月潭》的教学时,该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共有14个,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自行组队,每组选择两个汉字进行研究,分析其字形结构、字义内涵、发音规律,并尝试完成组词,有能力的小组,还可以尝试造句,以此完成课前预习作业。由于学生在课前时,已经在组内完成了科学的分工与合作,因而在正式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实现资源共享。在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再挑出本节课的重点汉字,如“环”“隐”“绕”“胜”“建”等进行讲解,并在讲解完毕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归纳出这些汉字的偏旁特点,尝试拆换偏旁部首,组成一个新的汉字。将探究的过程交还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逐渐掌握汉字的书写结构和笔顺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识字学习氛围,通过小组良性比拼,提高课堂识字学习效率。
三、综合单元教材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单元的整体识字教学,以教科书中各单元的文本为主体。为了达到大规模的全面的语文识字教学成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与学习成效。采用单元综合识字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上认识并记住大量的生字。同时,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把生字识读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其付诸实施,不断地强化他们对生字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获得识字记忆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的生字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含有大量字义相反的汉字,因而,教师可以开展“营救青蛙”的课堂游戏,运用多媒体,将“大”“小”“正”“反”“南”“北”“弯”“挺”“男”“女”等汉字整齐地放置于左右两侧的荷叶下方,引导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两组之间相互比拼,教师用光标圈出汉字时,哪一小组的成员举手最迅速,便可以获得说出该汉字的反义词的机会,答对加分,答错给对方小组加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并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完成反义词的表述,实现汉字的巩固。另外,在单元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归纳不同汉字的异同点,如第六单元中,左右结构的汉字较多,教师可以将结合这一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从结构完成生字读写,掌握生字的类型特征和结构特点。
四、结束语
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要立足于学生,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根本,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尽管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却也是一次美好的旅行。其生长性是无可取代的。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逐渐、高效地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蓉.浅谈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2020(19):1.
[2]杨名扬.浅谈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J].明日,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