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小学美术课程逆向设计的实践研究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逆向设计提倡从学习的预期结果开始思考,它能帮助教师避免传统设计和教学中的错误习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本文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植物写生》为例,运用逆向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策划和研究活动,为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提供方法与参考。

【关键词】逆向设计;小学美术;课程;写生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推行逆向设计?

笔者通过对美术教学实践的调查、访谈发现教师通常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和常见的学习活动开始思考教学。但传统设计主要存在两个误区,分别为“以活动为导向的设计”和“灌输式学习”。“以活动为导向的设计”的弊端在于学生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参与美术活动,缺少对活动意义的真正思考,很容易陷入只动手不动脑的状态。“灌输式学习”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通过课堂讲稿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技能,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总体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面对学习内容往往是被动的,因此导致他们很难对知识深入理解和应用。

美国教育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中提出了一种创新且有效的课程设计理念——“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又称为逆向设计。相比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逆向设计倡导将习惯的做法翻转:从教学的预期结果入手,然后确定必要的证据来评估是否已达到预期结果。在明确预期结果和评估方法,确定必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教师才开展教学来为学生表现提供支持。这样的学习模式效率高且具有针对性,类似于旅游前时应该制定一组详细的旅游指南来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而不是在各大景点没有目的性地到处游览。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逆向设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也是更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二、逆向设计的思路与步骤

虽然教师普遍习惯先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但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效果好且重点突出就必须要转变思维方式,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首先思考在学习完成后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确定预期结果后再思考有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生的学习达到了目标,教学所指向和构成评估的表现性行为是怎样的,因为只有将预期结果和评估方法都设置好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最后才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策划。逆向设计不仅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也有具体的步骤,威金斯和麦格泰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将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来运用于教学:阶段一是对学生应当掌握的成果进行预期设定;阶段二根据预期结果设置表现性学习任务和评估证据;阶段三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确定的目标。这三个阶段按照逆向设计的思路排序,是连贯的且有明确操作路径的思考过程。

三、小学美术课程逆向设计的实践应用

(一)澄清目标,确定预期结果

逆向设计的第一阶段要求教师澄清教学目标,确定预期结果,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后两个阶段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明确美术学习之后,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内容,可以通过什么活动帮助理解,哪些内容值得理解等。如《植物写生》一课,坚持写生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还能加强孩子们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写生教学是被长期忽视的内容,我们常常忽略了孩子的眼睛,导致他们“不会看”,更加“不会专业地看”,甚至一些学生毕业后还不会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表现,较多的想象使学生只有脑子里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又是虚的,直接影响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植物的写生可易可难,可分层表现,由此本课所确立的目标为:1.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大小、高矮、疏密、前后、遮挡等关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表现中寻找植物形态的内在结构,如线条的舒缓、停顿、流畅、连带,画面的韵律,如对比线与界面关系;2.体会植物的美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节课应注重引导孩子观察,要让他们知道把看到的对象画下来是需要内化的过程的,因为里面有前后、大小、高矮、遮挡等关系,通过仔细、认真、比较地看,再通过“观察、练习、再观察、再练习、再观察”这样的过程,使孩子们了解如何运用对比去归类与区分对象的关系,使观察有序、有法、有提升。在教学后学生将理解:写生就是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绘画;叶子有前后、遮挡,大小对比,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叶子形态是不同的。设置出的基本问题如下:什么是写生?观察与写生的关系是什么?在不同的角度下叶子呈现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前后、遮挡关系怎么表现?画家是怎样用线条表现植物的形态和自己的情感的?学生将会知道:想画得真实生动就要观察着看、比较着看;可以通过大小、粗细、虚实、穿插等变化来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最终学生将能够做到:细致地观察,精细地、有感情地用线条写生植物。

(二)基于理解,确定合适评估证据

逆向设计的第二阶段是制定适当的评估证据,它用来评判学生对教学目标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是对第一阶段所制定目标的预估。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能否达成目标,所以在设计美术学习体验和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预期结果设计出学生能够完成的表现性任务,通过表现性任务和其他证据来判断是否能达到预期结果。在这一阶段可以借鉴“理解六侧面”理论作为测评估证据,如果预期结果是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特征和前后关系,那么需要学生有证据表明他们能解释:什么是写生?应当怎样观察植物?阐明:植物的叶子有怎样的前后、高矮、大小、遮挡关系;应用:通过线条表现植物的不同姿态和各部分的关系;洞察:线条的长短、疏密、粗细、曲直和穿插变化对画面的影响;神入:思考画家怎样在植物写生中表达主观情感;自知:自己的写生作品有什么优点和不足。《植物写生》的表现性任务可以设置为:认真、细致地观察植物的特征,用线条的疏密、长短、曲直、穿插变化表现植物的姿态和前后关系。用来评估的其他证据为:对每一个基本问题给予思考和口头反馈;进行植物局部写生小练习以及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指出优点和可以改善的地方。

(三)关注学生,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应从教学目标和评估证据出发,设计科学、详尽的学习体验和教学,包括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学情境、学习活动、教学策略等。要有效开展美术学习并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教师思考学生应当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根据第二阶段所设计的表现性任务来分析如何开展教学是最恰当的,需要教什么内容,怎样指导学生,采用什么样的资源和材料等。由此笔者将《植物写生》的教学计划制定为:1.观看苏州园林植物视频。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有现场感,园林正是因为有了植物才有了生机,才呈现出华润之美,使学生感受花木的神奇作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2.介绍基本问题:什么是写生?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观察,再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植物的特征。理解了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举一反三地运用,为之后的写生课程打下基础。3.关于植物叶子重叠的表现方法指导。请学生针对植物叶子的遮挡关系尝试改变看的方式,反复去看,对观察的本质展开主动探究。4.植物局部写生小练习。从容易入手的局部尝试,解决孩子愿意动手并主动观察与表现的问题,加强对写生的理解和应用,为下面环节的教学留下伏笔。5.从实物到植物叶子的写生指导。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随时看、即刻想、马上画的表现习惯。6.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表现主观情感的写生作品,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入。7.学生进行完整的植物写生练习,将学到的知识反馈、应用于作品中。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上升环,有效地保障目标、评价、教学相一致。

逆向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课程理念,不但要体现出逆向的思路,更需要教师对设计的内容勤于思考,融入自身的智慧,灵活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逆向设计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完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设计,切实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李力加.名师如何炼就名课(美术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