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中数学教育观念不断的改革与优化,使得高中数学教学过程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体验,特别是学生合作探讨能力以及主动学习情境的培养,于是在这一情境之下,全新的教学方式——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油然而生,并且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及数学思维,满足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多种学习需求。本文则主要阐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成效。
【关键词】问题驱动式教学法;高中数学;应用探究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教师都是将“填充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并不重视问题与学生、实践与问题、探究与思考这些引导性的关键教学因素,这就致使学生非常地依赖数学教师的讲解以及硬性启发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的匮乏,并且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受到严重影响,而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将课堂依托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变以往的数学教学弊端,因此应该得到大面积运用。
一、数学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及必要性分析
(一)基本概念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主是以高中学生为主体,用数学专业领域中的各种数学问题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将问题作为核心规划的学习内容,引导鼓励学生围绕数学问题来寻找高效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的学习并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以此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必要性分析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培养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发展的要求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意识到学科教学是一种具象的生活化教学,也是学生和知识有效互动的有机过程,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投入个人思考后,才能够真正的领悟到数学学科的本质。而学生如何真正投入到数学思考中,是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当高中学生将个人情感投入到学习体验中时,才可以迸发出无限的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以此真正的提高学生在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数学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现实实际,设置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复杂性、笼统性的知识结构,大部分的学生都“偏执”的认为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学生不仅不能够完全掌握数学本质和数学知识概念,还无法真正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全面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严格落实《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由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着手,为学生设置数学情境教学,全面发挥出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认真地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拉近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相应程度地减少学生对数学重难点知识存在的陌生,能够让学生站在数学视角中对待实际生活,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
比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A版(2019)必修三《排列组合》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体育彩票的相关知识,之后对学生设置问题:“在路边,我们会经常看到大大小小的彩票店,想必同学们也有过通过彩票发财的梦,那么购买彩票中奖概率有多少呢?”当教师语音刚落后,学生的探讨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热烈讨论之中。此时数学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让学生能够尽情地阐述自己的猜测,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一段时间的讨论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便可以以此引出本节的数学学习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驱动教学法的作用能够被充分地展现出来,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为其制定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数学学习中,帮助学生在问题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点。
(二)巧用数学问题,营造真实情境
在如今的高中数学课程中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主要是为了能够加强学生数学整合的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教育目的,而这与《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理念不谋而合,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其搭建相关的问题情境,在这之前数学教师需要将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作为教学基础,以此达到双方的有效融合,保证真正实现理想中的数学授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过程中,需要找寻问题的趣味点和活跃性,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够使学生在相对自由、轻松的数学学习氛围中积累更多的知识点,以此激发出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学习欲望。
比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A版(2019)必修二《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时,可以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课本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奥运会中铁人三项游泳的项目中,所有的运动员应当按要求跨过规定区域到达对岸。现已知运动员于静水中游行的速度为5千米一小时,竞赛环节水游的速度为4千米一小时,那么运动员若是想直接游行到对岸的话,运动员的运行轨迹应当是怎样的?游行的速度应当是多少?如果运动员想使游行的距离最短,直接游到对岸,那么运动员一开始应当朝向哪个方向游行呢?运动员游行中的速度是怎样的呢?”该问题情境的有效构建,能够全面发挥出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较为容易地唤醒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增加数学问题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将现实生活和“平面向量”融合起来,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保障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业考试中得到理想的成绩,为学生之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贯穿问题驱动,提升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于人类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占有关键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反作用于现实生活,因此数学教师的授课活动应当靠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依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认真贯贯彻《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课程标准,利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加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助力于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数学学科知识。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学科知识较为浓杂,尤其是对于刚迈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较为难的数学知识点,于是也就逐步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此,数学教师应当将问题式驱动数学教学法全面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问题驱动深化学生对于笼统性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在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A版(2019)必修一《三角函数》“正弦定理”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全方位,数学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阐述“直角三角函数”的主要概念、基本意义,并且让学生讲述“三角形内角正弦值有怎样的数学特点?”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研究,之后数学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对先前“三角形的正弦知识”的充分学习和了解,借助网络资源探寻相关的信息资料之后,再巧用“三角形”知识进行大量的数学实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得“三角形”的数学基本规律。学生数学教师寻找数学资料及重复性数学实验中,能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大概的掌握和了解,那么如此一来,数学问题驱动法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数学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完全内化数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应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版)指引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转变老旧的数学教学模式,全面地将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加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以及探究中,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以此全面发挥出问题驱动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教育作用,彰显出高中数学学科“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高中课程的无限魅力与奥妙。
参考文献:
[1]刘欢欢,韩玉新.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运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82):55-57.
[2]黄国志.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1(18):23-24.
[3]柴翔宇.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50):55-56.
[4]邹倩.“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27):128-130.
[5]郝慧.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231+233.
[6]宋长明,李吉娜,高冉.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0):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