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文章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通过夯实单位量的长度、强化操作体验、创设真实情境、提高估测能力等策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
【关键词】量感;长度单位;单位量;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估测一个空位是否足够停放一辆车、估测一段距离有多长或者估测一个箱子是否能放得下预计中的物品,其实这些问题都与数学量感有关。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渗透。在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夯实单位量的长度,建立量感
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教材将培养学生量感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分散到整个小学不同阶段的教学里,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起步阶段,“长度单位的教学”是“面积和体积教学”的基础,夯实一维长度单位量感的基础,可为二维面积和三维体积量感的培养增添助力。长度单位量感的建立,关键是建立单位量的表象。这里的单位量指的是1厘米的长度、1米的长度、1手掌的宽度、1拃的长度、1步的长度等等。
单位量的量感表象建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单位量的应用不断积累2个单位量、3个单位量、多个单位量的量感表象,以此发展量感。例如,在图1的练习中,笔者引导学生先在图中在每一厘米的地方作上记号,再数一数大约有几个“1厘米”,接着,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图2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1厘米”表象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使用量感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强化操作体验,发展量感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处于比较薄弱阶段,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看、摸、听等感官来认识。另外,“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上设计相关的活动增强学生对量感的感性认识以发展量感。在“认识厘米”的教学里,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花生米、橡皮、学具盒里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物品。首先让学生观察尺子上1厘米有多长,然后再用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接着在准备的物品中挑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最后把挑出来的物品放在尺子刻度上,比较一下该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相差有多大。就这样,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后,接着通过“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活动,再次巩固体验1厘米的长度的表象。
有学生说:“老师,我发现小透明胶的宽大约是1厘米。”
还有学生兴奋地说:“老师,一开始我以为铅笔的宽大约是1厘米的,测量后,发现比1厘米要小很多,然后我又量了红笔、荧光笔、勾线笔的宽,发现荧光笔的宽比1厘米要大,而红笔和勾线笔的宽都是大约1厘米,没想到1厘米的笔是这么胖的。”
……
课堂上,陆陆续续不断地有学生汇报他们的新发现,在他们分享的过程里,笔者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这种活动的喜爱之情,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估测值与测量值出现较大偏差时的惊讶以及估测值与测量值一致时的喜悦。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学生先是对身边熟悉的物品进行估测,然后再通过测量加以验证,不断反复的体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量感。
三、创设真实情境,应用量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量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密切联系,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量感。
例如,在“例8解决问题”的教学里,笔者想到了学校逢周一举行的升旗礼仪式,学生对我们的旗杆是很熟悉的,于是,利用这一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判断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每逢星期一早上我们都会进行升旗仪式,你们知道旗杆有多高吗?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括号里填“厘米”还是“米”合适呢?现在请小组讨论一下,稍后请同学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想的。“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生1:我觉得一根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我的尺子15厘米,13厘米比15厘米还少了2厘米,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
师:这位同学用了尺子作比较来判断,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的一拃是12厘米(学生用手
比划),旗杆不可能比我的一拃多一点点,所以应该是13米。
生3:我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旗杆比我高,所以应该是13米。
生4:我的食指长5厘米,3根食指已经是15厘米了,比13厘米还要长,所以旗杆不可能是3根手指那么长的。
……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知道了自己身边常见的物品的长度,也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在这个教学环节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列举佐证依据,加深了对厘米和米两者关系的认识:“厘米”是小单位,“米”是大单位。同时,也感受到了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提高估测能力,提升量感
估测是对实物与标准量计量单位间的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估测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因为估测的准确度与选择的参照点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二年级“长度单位”单元复习的教学里,笔者着重复习了在估测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点。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不用尺子量,请你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着的这个杯子有多高呢?看看谁猜得最准确。(杯子高大约是13厘米)
生(小辉):(拿出自己的杯子,用尺子量了一下)我觉得老师的杯子高15厘米,因为看起来和我的杯子差不多一样高。
生(小宇):(用手量了一下杯子)我觉得是12厘米,因为我的1拃是10厘米,杯子比我的1拃多一点点。
师:(用尺量给学生看)哗,这两位同学好棒哦!老师的这个杯子大约13厘米。老师有一个疑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高度大约是1米,刚才老师看到了小辉同学是拿了自己的杯子与老师的杯子作比较来估测的,而小宇是用自己的一拃来估测的,你们为什么不选手指的宽度或讲台的高度来估测杯子的高度呢?
生(小宇):太麻烦了。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小宇):如果用手指的宽度来量,要测很多次,而杯子差不多1拃,测一次就可以了,而讲台比杯子高太多了,也不方便测量。
师:同学们,你们能听懂小宇的分析吗?在小辉和小宇的想法里,他们都提到了“差不多”这个词。是的,当我们在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大小时,选择与这些被测物体差不多长的参照点来作比较,不但方便,而且更准确。
在这一教学环节里,通过解决如何选参照点来测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在估测中,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参考点或单位量可以提高估测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梁培斌,张先锋.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2020(65):33-35+39.
[3]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