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形式,有利于实现智慧学习窗口的搭建,使得学生学习更自由、更快乐、更广泛。由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满足了更高要求的教育目标,为培养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借助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新颖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使其焕然一新,而本文就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基础、从构建情境课堂环境,体会阅读魅力、探索教学递进模式,丰富阅读内容梁等方面来探索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信息技术;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主要指在课堂的阅读活动当中由师生共同阅读文本,探究话题,分享阅读体验,沟通阅读中获得的感受,碰撞思维,最终提高阅读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教师还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学生基于不同的阅读文本在课堂学习和讨论中得到思想的碰撞,进而迸发创造性力量。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群文阅读整合在一起,串联起课堂,丰富课堂的学习元素,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下面将展开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探究,提出一些看法,以期能够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构建情境课堂环境,体会阅读魅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性,借助多重感官的效果使得抽象的阅读知识能够生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产生与文本作者的共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受到情绪的感染,进而激发想象,体会到学习的趣味和阅读的魅力。
例如,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好学生能够从语言材料和文本中解决疑问,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写作立意等能力。而该篇课文主的体裁是散文,在充满诗情画意之中,体现出济南冬天的“温晴”,正如这一幕的场景“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然后,老舍又继续描绘到“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雪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白、银、暗黄等色彩来在脑海中勾勒出动人的冬景。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便可以在学生自行地探究后再以直观的画面来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将济南冬天的白雪皑皑和色彩斑斓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进一步营造好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其实,为了能够更好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切入该篇的课文阅读之外,教师同时通过《春》《雨的四季》等同一单元的课文相联系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来构建课堂,那么,在其中,借助信息技术就可以将不同的自然风光整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对比着来体会;通过信息技术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构建课堂情境,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景色的感悟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春夏秋冬的变化中深化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体会阅读魅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探索教学递进模式,丰富阅读内容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掉学生这一主体,应当在他们所已有的学习阅读认知基础上来加强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课堂互动等环节,充分在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情境式课堂中获得美好的体验,进而升级学习的程度。
例如,在《观刈麦》该篇课文中,教师要借助好阅读文本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使得他们的认知由浅入深。教师先可以采用一句话概括阅读之感,再到阅读感受的多次互动,进一步推动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对字词诗句的品味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渗透其主题、风格、韵味、内涵等。那么,在该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就是需要进行拓展,才能进一步让学生探索得更深更多,从而丰富阅读内容。那么以同一作者白居易的其他作品《琵琶行》、同主题《世说新语》等不同层面上呈现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阅读任务,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百度”搜索作者信息、相关背景、作品评价等资料,并将资料整合后用“希沃一体机”投屏,将丰富多元的网络资源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的认知更为全面。在这个阅读教学探索的递进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阅读内容,还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助于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群文阅读课堂构建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借助海量的信息资源,整理出符合学生现阶段知识面的内容。在多媒体的趣味引导下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就将比传统的教学更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以及学习潜能。并且,在群文的阅读中,教师更要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将阅读文本精华融在一起,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才.初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1(27):3.
[2]王子嫣,徐晓杰.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
[3]张昕.“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21(24).
[4]张思遥.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