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何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成为教师教研时探讨的重点问题。“数学阅读”让学生学习数学像呼吸一样的自然,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开展学习,使学生在精彩的画面、字里行间中寻找数学的信息,使枯燥的数学知识用一种更加生活化和故事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小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不断唤起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
(一)重视教材的阅读
“数学阅读”首先是对数学教材的阅读,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教材知识的预习。一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课之前带领学生进行教材的预习工作,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思路,但是没有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教材阅读的时候不加以干涉,只给学生必要的阅读引导工作。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学阅读思路,引导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发展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语文教学中的做法,通过阅读来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开展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充分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也可以采用贴近生活的情境设置,引导小学生发挥数学想象力,从数学阅读中找到相应的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例题的含义。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设置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可以从反面进行提问,勾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小学生追根溯源,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
(三)阅读与动笔相结合
在开展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反复动笔的方式仔细阅读,对一些重点词句可以用记号笔做上记号。教师可以特意挑选出一系列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学生避免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走马观花”。例如,“甲、乙两人相距540米,甲从A地出发,每分钟行 60米,5分钟后甲离 A 地多少米?”在该题的解决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误认为题目所求为甲离B地的距离,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答案。通过画关键词的方法,学生清楚地明确了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从而避免了犯错。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避免数学阅读过程中的错误。
(四)阅读与课外材料相结合
数学阅读除了教材阅读工作以外,课外的数学阅读书籍也可以成为锻炼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良好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枯燥的数学阅读中找到重点,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数学学习。
二、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及习惯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题目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首先知道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再根据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解题方式。为了锻炼学生的这种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安排一些容易混淆视听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在这些题目的锻炼中充分认识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二)重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在数学阅读举例的过程中,生活经验可以成为良好的举例素材。例如,在质量这部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师讲台上准备一个秤,让学生在上面称重自己想要称重的东西,并且在称重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千克、克等质量单位。教师在进行苹果重量称重的时候,需要用克作为单位来对其进行称重,让学生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转换,把苹果奖励给那些单位转换正确的学生。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非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所能比,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三)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方式对角的度数大小进行探讨。在课件上进行边长一大一小两个角的比较工作,两个角的度数相同,老师提问:“两个角哪个角度数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多媒体的吸引,会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小学生由于对角的概念没有充分了解,会认为边长更长的角更大,教师这时将两个角通过动画的方式重叠起来,发现二者可以完全重合,因此明白了角的大小同夹角有关,而与边长无关。教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对角大小的定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展示,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课堂学习的内容。通过对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是那点亮学生学习路上的明灯,带着学生从数学阅读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