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统编版历史学科新教材已经在广东省推行一年半,面对中学历史教育的重大变革,众多老师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甚至高效地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存在诸多疑问,现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为例,浅议本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高效课堂;主题教学;问题驱动
2017年《课程标准》首次规定了高中历史五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希望学生能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面对新的育人目标和评价标准,众多老师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甚至高效地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仍然存在诸多疑问,其中一个讨论焦点是如何处理课时有限与庞杂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急须探索出一种高效教学模式。
什么叫做高效课堂?笔者认为高效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具有以下三个要素。
一、叙事流畅的教学逻辑
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在充分的史料研读上通过循序渐进的历史叙事来完成。在第七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中,为了让繁杂的教学内容更加行云流水,本课在“嫁接与嬗变”的课魂下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如下所示:
一、冲击下的鼎新:晚清
1.作为文官之乡的中国为何在近代废除科举制?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二、混乱间的嫁接:民国
2.清朝覆灭后,民国政府的选官制度有何特点?落实效果如何?
三、嬗变中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
3.对比国民党,自革命年代以来中共探索了怎样的选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何异同?
为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丰盈叙事中的细节,本课在多个环节中穿插了历史人物的史料。如讲述废科举时,教师展示慈禧在1898年坚决镇压戊戌变法并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与1905年9月慈禧太后下令正式废除科举制的史料,引发学生思考:“慈禧太后为何此时同意废除科举了?为何要考虑那么久?”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清政府废除延续了1800年的科举制是一项艰难的决定,其目的虽是为了自救,但其敢于自我革新的勇气,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尊敬,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讲述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弊端时,引导学生深入角色——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的郁达夫,两次踌躇满志地参与民国外交官考试,结果两次都遗憾落榜,最终才得知当时托关系、走后门之风气日盛,因没有提前送礼而落榜的郁达夫郁闷地在日记中感叹:“余闻此次之失败因试前无人为之关说之故……取士之谓何?”这样设置,把仅存在于历史书中的人物赋予丰富的情感,拉近学生与郁达夫的距离,切身体会到知识分子对民国初期选官制度弊端的深恶痛绝,弥补了历史教学中“无人”的缺陷,达到滋润学生心田、提升家国情怀的效果。
二、落实素养的任务驱动
“学习金字塔”认为,被动接受的知识是无法持久的,教师应该在逻辑严密的历史叙事和点拨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帮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应当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精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之中获得知识,习得核心素养。以下提供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的任务驱动的部分环节,仅供参考。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任务1:两则材料共同叙述了什么史实?两则材料关于这一事实原因的解释有何异同?说明这些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你认为科举制被废除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1: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2:
“夫科举非恶制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
设计意图:(1)通过两则对科举制存废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帮助学生明白不同的时代、立场、角度等都会导致不同的历史解释;(2)让学生对科举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进行归纳,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也为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学业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客观评价延续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不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但科举制曾经的辉煌成就我们不应抹杀。最后,为避免学生误会,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说明梁启超的“复科举便”,是要求恢复科举通过严格考试以客观公正录取人才的基本原则和规则,而非原样恢复已被废除的科举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任务2:阅读材料3,你同意上述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评价吗?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西方文官制度在中国近代的落地错漏百出?(可从中西方的政治文化氛围、传统、公民素养、经济基础、制度的构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与国内政局七方面思考)。
材料3:
纵观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从纸面上的法规来看,是逐渐向西方公务员制度靠拢,处处流露出公正合理,民主平等、效率等原则,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于制度本身所应有的精神相背离。
——王菲《民国时期文官的甄别与等级制度》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辨析以及用史料、语言佐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提高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主动吸收和归纳知识,明白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民国初期的中国选官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及时精准的教学评价
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即时评价,并注意要把评价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
如本课例中的学习任务1和2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前,应当首先预设学生的答案并对各类可能存在的答案进行分层。如在任务1中,能读懂并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明白两则材料共同叙述了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属于史料实证的第一层次;能对梁启超和袁世凯对科举制的不同看法作出说明,并能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推出相应的结论,是属于历史解释的第二层次。能指出由于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快速蜕变,科举制的废除主要因为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并就此延伸到后期民国时期直接嫁接西方的选官制度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的规律,即能根据结论去验证其他的史料或观点,进行延伸与运用则是第三层次。
除此以外,教师需要在“布置任务—解决问题—评价反馈”三者之间做好有机衔接,在师生对话交流中准确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点并指出其问题与不足,做出及时的指导,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准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同时,为了检测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笔者设计两个小问题:“1.既然科举制推动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并且蕴含着现代性,那中国政府为何要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2.西方文官制度为何在民国时期错漏百出,无法发挥理想效能?而新中国后借鉴西方又可以促进民族复兴呢?”要求学生任选其一撰写一篇论文上交,以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论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要“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为了更好应对教学改革的挑战,教师应在课堂中精心构建知识框架,在流畅的教学叙事中,以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在师生互动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