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行为观察发现怒江班学生在异乡学习期间出现身心不适应的情况,同时从调查中发现存在轻度疏离感以及中度的环境疏离感。笔者依据文化疏离感的动态理论制定了文化适应策略并在怒江班实施为期两年的应对策略干预,通过行为观察和调查分析两个维度评估应对策略的成效,发现该策略能有效缓解怒江学生的文化疏离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主流文化。
【关键词】怒江班;文化疏离感;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疏离感是指处于交叉文化中的个体因文化差异而对母体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分离感、孤立感、被控感、不和谐感等消极情感。文化适应是个体重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并努力保持与环境的相对稳定关系的过程。
一、问题提出
怒江班是怒江籍学生到珠海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是珠海市对口云南省怒江州教育扶贫项目专设的班级。怒江班的学生在怒江州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独自前往异乡求学,由于地域、饮食、语言、习俗、学习方式等差异而出现了各种身心适应不良的情况。第一批怒江的学生入学之后,两个月内陆续出现身体的不适应现象,就诊人次占总人数的50%以上,其中皮肤疾病、感冒、胃肠不适等症状最多,而皮肤疾病高达10%;另外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怒江的学生很难融入本地学生圈,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冲突。笔者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三份量表对怒江班学生开展调查,发现怒江班的学生具有轻度的疏离感,其中,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属于轻度水平,环境疏离感达到中度水平;与本地户籍学生相比,怒江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笔者还发现怒江学生的疏离感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生活满意度越低、心理弹性越差的学生体验到更强的疏离感。
二、文化适应策略的探讨
笔者根据西南师范大学的杨东等人提出的文化疏离感的动态理论,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上来制定文化适应策略,让怒江班学生对江海文化的差异有正确的认知,感受来自本地师生的接纳与关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进而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弹性,减少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更好地融入到主流文化中来。通过在怒江班开设校本文化融合特色课程,以文化融合专题讲座、文化渗透专题活动和节庆活动来实现文化适应策略。
三、文化适应策略的实施
笔者通过调查构建了怒江班学生文化适应心理图谱,并依据文化疏离感的动态理论制定了文化适应策略,通过开设校本文化融合特色课程缓解怒江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缓和主流文化与母体文化之间的冲突,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珠海的学习和生活。校本融合特色课程分为文化融合专题讲座、文化渗透专题活动和节庆活动,每月举办一场专题讲座,一场专题活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节庆活动。
笔者在两年期间共举办了7场文化专题讲座,从语言、饮食习惯、节庆习俗、意识形态、卫生与健康等方面帮助怒江学生认识粤文化,从认知上减轻文化非卷入感;开展心理团建、参观珠海博物馆、原创音乐会、庆祝澳门回归展演、民族服饰摄影比赛等5场专题活动,让怒江学生从行动中体验粤文化,减轻人际孤立感,提升融入感;每年的阔时节、中秋节、端午节、冬至等传统节日,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9场节庆活动中,怒江学子感受到了浓浓的江海情,身在异乡非异客的观念也逐渐融入到学生内心,逐步减轻排斥感,建立归属感。
四、文化适应策略的成效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和行为观察两个维度评估文化适应策略对怒江班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缓解效果,发现通过该策略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不同层次减轻了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不适应,有效地缓解文化疏离感,帮助怒江班学生更好地融入主流文化。
笔者采用与前测相同的量表开展后测,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怒江班的学生在疏离感总体(T=2.795,P=0.006)和自我疏离感(T=11.176,P=0.000)、孤独感(T=3.522,P=0.001)、人际疏离感(T=2.888,P=0.005)等维度分均比入学初明显减少,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怒江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T=-3.410,P=0.001)和环境满意度(T=-4.123,P=0.000)有明显提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过两年多文化适应策略的探索与实施,怒江班的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初到珠海时,学生们怀着兴奋而紧张的心情来到校园,迎接他们的不仅有珠海师生的热情,也有环境气候差异带来的身体不适,更有地域文化、语言差异带来的人际孤独感,这些文化、环境的不适应让怒江的学生选择抱团排外,形成了怒江生自己的活动团体,与本地生格格不入,甚至引发矛盾冲突。通过文化适应应对策略的实施,怒江学生在认知和行动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江海情,逐渐暖化了因背井离乡而产生的孤独感,许多怒江学生开始打破原有的社交圈,与本地学生成为了好朋友,大部分学生也从被动地参与活动,到主动地融入活动,并积极参加了各种社团,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取得优异的成绩。有的学生大胆突破自己的语言困境,主动申请进入广播站,用普通话播报新闻,在大型活动中担任主持人,锻炼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在缓和了文化疏离感,突破人际孤独圈后,许多怒江学生也开始激发了自身求学上进的因子,主动学习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不少同学获得了校奖学金,以及学习标兵、成绩优良奖、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称号。在实习岗位上怒江的学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克服交流障碍,积极磨练沟通能力,有的学生被企业评为优秀员工,有的作为公司企业技术骨干被重点培养。怒江学生有着少数民族共有的音乐特长,大部分同学擅长歌舞,为此,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怒江学生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展现自己的才艺,取得优异成绩,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怒江学生与本地学生组成音乐创作团体,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原创音乐会,原创歌曲也在珠海市少儿花会比赛中获金奖。
参考文献:
[1]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41-146.
[2]Y.Y.Kim,“InquiryinInterculturalandDevelopmentcommunication”,Journalofcommunication55(2005):554-577
[3]刘兴婕.怒江班学生文化疏离感现状调查报告[N].广东教学报,2019-6-5(48)
[4]杨东,金钊,黎樱,等.汉族社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疏离感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3:18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