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优化教学方式,采取积极、有趣的授课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探索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章背景、提高学习热情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文言文;教学方法
积极且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文言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新事物,因此教师的引导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只有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同教师一起沉浸在文言文的世界,陶醉于文言文的熏陶,才能让文言文真正带给他们知识和自信。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技巧,采取正确方法去剖析文言文,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语言素养。
一、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语言规律
文言文的篇幅大多都是拜辞以内,非常的言简意赅。文言文不像作文一样详尽,让人阅读起来清晰流畅。因为文言文简练的特点,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是难懂的“天书”,虽然全都是汉字,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话。但是,其实只要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充分积累文言词汇,想要解读全文也就轻而易举了。词汇的基本含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只有掌握好词汇,才能在“地基里盖好高楼大厦”。文言文的语言主要是动词和修饰语。动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它使文言文变得有活力,给人以充分的动感和生命力,在文章中往往是点睛之笔。而修饰语主要是由形容词和虚词组成。形容词起到修饰的作用,可以让文章更饱含意境美,使文章读起来妙趣横生,栩栩如生。虚词起到衔接的作用,它的存在会让文章变得一气呵成,读起来更通畅。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应该重点积累动词和修饰语。只有对词汇有了很好地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文章才不会那么吃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积累文言词汇的本子,把课上常见的文言词汇记录其中,以便往后的复习和巩固。只有对文言文的词汇有丰富的积累,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了解文章背景,把握中心内涵
文言文含蓄蕴藉,通过简洁的语言往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文言文的字面含义,还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字里行间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中心主旨。作者创作一篇文言文,必然是有感而发。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象征含义、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态度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去探究和理解的重点。如梅花在凌冬绽放,体现的是梅花的傲骨和气节;菊花临霜不凋,是体现菊花的孤清和高尚的品质。学生只有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感知和探索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真正身临其境地理解文中事物描绘的生动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抓住中心思想,与作者跨时空达到情感的共鸣。当然,想要把握好中心内涵,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先去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具体情况,再结合文下注释。在这些背景信息充分获取的情况下去阅读文言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例如,学生在学《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文献,了解柳宗元先生的生前事迹。对柳宗元先生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明白柳先生笔下的美好风物,其实是表达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的“明灭可见”“斗折蛇形”等的描绘性词语,其实是在表达小石潭清冷幽静的基础上体现了作者被贬生活后的凄凉心境。因此,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对文章背景有大致的了解之后,对文章中心主旨的把握也会变得更准确。
三、提高学习热情,促进主动学习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所在是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每一个字、 词语的用法,如何通过这些字词来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正确方向的奠定,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自发地对文言文进行学习和探究,深入地“悟”和“感”。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极大的学习热气,主动地对其进行探究和学习,那他们对文章的把握会更到位,甚至仿佛能穿越时空,达到与作者促膝长谈的境界。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感受到文言文更多的魅力和精华。
例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设置许多问题,并对回答者给予奖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言文,会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中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通过奖励的方式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总之,学好文言文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和理解,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向和技巧;学生也应该主动探究,通过日常学习的积累和课外的探究对文言文有更深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希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薪火不辍。
参考文献:
[1]温忠.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家长,2021(32):160-161.
[2]龙在兴.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3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