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评价标尺,亦或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界对此曾有过专门讨论。2013年至2014年《历史教学》杂志组织了历史好课标准的讨论,学者提出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是求真、追求历史教育价值、重视学生历史意识,课程内容包括当含“故事”、“学法”和“灵魂”要素,历史课堂应有“历史味”和“有血有肉”的特点,等等。这些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中学历史教师极富启发性。但具体到教学一线,好课标准到底如何落地,在常态课中如何体现,一直困扰着我。
一、故事1:教学观摩
L老师是我校优秀的一位历史学科青年教师,教学中能积极思考,注意教学创新和教学反思。今天,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L执教的人教版必修2第《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对课堂评价标尺有了新的思考。
在本课教学中,L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着诸多的亮点。
一是注意到了教学的前后呼应。新课导入时,L老师使用了两张历史图片,一副是新中国经济成功探索的历史事件图,另一副则是失误探索的历史事件图,由此形成对比,进而引出学习的新内容,即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经济建设的基本史实。L老师指出这将近30年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国家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的探索,我们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误中汲取教训,使以后的经济发展更加顺利。
在本课小结时,他运用了表格,把新中国近30年的经济建设重大事件分为成功探索与失误探索两部分,让学生自主归纳。再根据学生归纳的表格,与学生一起分析从成功探索中可以得到的经验和从失误探索中可以汲取的教训。课堂教学前后呼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不仅有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的作用,而且还有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
二是注意了历史理论的运用。L老师在本课中始终重视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史实,加深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根据我国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规定,1953年——1956年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两大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是要提高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则是要变革生产关系。因为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新中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考虑到要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在分析中共八大会议内容时,一般教师都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自行掌握即可。L老师却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两个矛盾的实质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面对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也要随之变化,其主要任务的实质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更为精彩的是他在讲大跃进运动后,巧妙地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理论,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上。
在课堂小结时通过设置疑问:根据新中国近30年的经济建设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主要围绕哪两个问题进行的探索?引导学生运用这一理论,认识到要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性问题,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要注意速度、比例分配等生产关系的方法性问题。在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反映出L老师理论功底比较厚,紧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理论,有知识的提升,有巧妙的过渡,有精辟的总结,运用自然而新颖,见解独特而有理。
二、故事2:历史评课
授课结束的评课环节,多位老师肯定了L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严谨性和理论性,特别是肯定了他注意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教学设计。
J老师认为一般的年轻教师教学时,往往讲完新中国近30年经济建设的发展状况并从中得到一些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就截止。但是L老师的教学有了新的教学方向。他真正做到了“学历史、用历史”,把历史学习的现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B老师认为,L老师教学设计联系了今天的中国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通过西方学者与习近平主席的话认识到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注意“制度”的健全等等。L老师用问题的形式,层层推进,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将学生的视野跳出书本,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关注带到了对社会、国家大事的关注,真正是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到了“以史为鉴”。
S老师总结道,L老师的这一堂新课无论是从课程的导入、过渡、总结还是最后的升华,都是不错的。教书育人,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时代意识和自觉的改革精神,惟其如此,才会常教常新,不致落伍。
三、以生为本:历史评课标尺与构建
(一)以生为本的评课标尺
L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精深的教学设计之外,总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课堂评价的标尺是什么,值得我们教学反思。笔者认为他的教学设计有个重要的不足,就是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问题。换言之,以生为本才是历史课堂评价的根本标尺。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及其自我实现,主张以人的本性为原则,尊重和理解学生。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指出,教师扮演的应该是教学的“促进者”而非机械的知识传授者;师生共同承担教学的责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教学中提供学习材料;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目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为计划自我负责。由此,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变化是历史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改变以往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评课模式,这是“关注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拓展,致力于让学生主动思考创新”,“以生为本”是历史评课的重要标尺。
如果用“以生为本”的评课标尺来测量L老师的课堂,笔者心中感觉缺少的地方就豁然而解,那就是他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感知,忽略了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这一重要的教学准则:
一是教学时间分配欠妥。L老师从基本史实的讲解到本课知识的总结总共用了30分钟教学时间,剩下的15分钟全部用在了最后的升华(以史为鉴)部分上,这样的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知识划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高层次目标的达成需要以低层次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仅仅是新课,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不齐全,很多的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史并不熟悉,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熟悉和了解这些基本史实,那么在理解知识和应用层面就显得有心无力,更难以达到授课老师所期望的认知高度。所以L老师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引人反思。
二是课堂升华和概念理解是否合理。王开东老师在《中国教育的三个阴差阳错》中写道:“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问题枯竭了,课堂也就死去了。”与此相关,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完基本史实后,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和应用,亦或知识的升华部分是否过高。本堂课属于新授课,只是新课的学习,关于升华部分是否可以在本单元剩余两课内容学习完以后,进行单元总结时再使用,这样可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能力培养,也使得学生在分析和理解历史时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历史理论的概念恐难被学生准确把握其内涵,准确予以理解。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理论,高一的学生一般难以真正理解、运用。根据笔者多年任教经验,很多高三政史班的学生对这一理论都不是很理解,很容易混淆一些事物。在本课教学过程中,L老师多次运用到这一理论,恐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相左,在教学设计中,是否可以在讲新课之前先把这一理论讲解一下,以方便学生后面的学习与理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是教学中教师讲解占了较大比重。在历次的教育培训中,很多的专家学者都有这样一个主张: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思考,最好要给学生一些时间“留白”。少讲就是要教师放弃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要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教师要做到少说话,多引导;要多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
我们的历史课是否可以给学生留点时间自己消化一下,因为“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L老师教学中,从课堂导入到历史理论及据此分析中共八大等基本史实,再到课堂小结,教师讲解占了较大比重,这不符合当下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背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主张。
(二)“以生为本”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以生为本”的评价体系,指导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让“以生为本”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指南,显得非常必要。
1.“以生为本”教学目标。目标是行动的路向,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作用。历史教学目标的确立须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符合学生的实际,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通过课堂教学学生需要和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非教师应该有何种展示。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学生是各具个性的独立之人,每个人的发展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学目标需立足于全体学生。
2. “以生为本”教学实施。历史课堂教学手段多元,讲解、设问、答疑、引导、讨论,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如讲解,根据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语言,创设历史情境,角色扮演,由浅入深,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本史实,理解历史,形成历史认知。再如讨论、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讨论话题,以关注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讨论当中来。
3. “以生为本”教学评价。传统教学评价通常由学校领导、历史教研员、历史同行、历史专家等进行,这样的评价体系仍是从“教”的维度展开,考虑最多的也是“教”的适切性和合理性问题。当然不可否认,当下历史课堂的评课也会强调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当对学生学习情况具有最大发言权的当属学生,而让人遗憾的是,学生往往被排除在教学评价之外。是以引入学生评教,从学生视角感知历史课堂教学,尤显必要。其形式既可以是常见的测评、座谈、问卷,也可以大胆将学生引入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当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
概言之,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与学习中,我更要多听课、多钻研、多反思,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更多的水”!此“水”非单纯的历史本体性知识,更多的是历史教育教学理念等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黄牧航.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好课标准研究综述[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 :24-31.
[2]杨韶刚.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218.
[3]李鸣建,冯长君,李靖.“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5):114.
[4]王开东.教育为人生[M].漓江出版社,2016:130.
[5]朱宁波.新课程理念与实践[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