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学校是知识的传播点,将学校与武术结合的意义显而易见。我校是校园武术传统学校,在师资、生资、竞技比赛中都占有巨大优势,但是由于学生在学校锻炼时间不足,需要课外进行互补,组织方式的匮乏以及内容的单一,从而使学生的活动时间无法保证。笔者运用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明德小学学生的课外习武整体情况,从而为明德小学校园武术的开展提供结论和对策。
[关键词]武术锻炼;提供结论;对策
我国现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开端起源于1961年第一部中小学武术教学大纲的颁布,至今已逾六十年。近年来,为发展学校武术,虽然各部门在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直到现在,学校武术的发展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重武形不知其意”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学生爱武不爱上武术课”的现状。在如此发展境况下,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和技术的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更应该明确武术教育所要传授的内容和目标,代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文化。2009年《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全国77.6%的中小学对武术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全国70%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虽然近年来随着全国试点学校的不断增加,学校开展武术课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个别学校对武术课重视不够。武术课程在学校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武术这一项目在学校中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武术的相关教育,学生在学校没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即使有兴趣也没有学习的途径。尽管国家对武术教育十分重视,但学校碍于升学率的影响,一直忽略武术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学校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学校的武术教育执行不力,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目前学校武术教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佛山市近期提出将以校园武术作为核心支撑点,让武术的课堂教学以及武术大课间和课外武术锻炼为突破口,以竞技比赛作为重点突破。以形式多样、评价多元、阶段明显、特色鲜明的武术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校园武术育人的作用,让传统文化在学校焕发新的生机,以武载体,以体育人。明德小学也将积极响应佛山市的号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利用本土资源,结合校本课程,打造出属于自身的校园武术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校园武术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需要社会资源以及课外锻炼作为补助,本文就是调查研究学生课外的武术锻炼情况以及对校园武术的认知程度,从而为明德小学后期的分段式教学做铺垫。
一、课外体育现状
根据问卷中数据统计分析可得知,学生武术培训人数占比是5.7%,足球占比18.9%,羽毛球占比24.5%,篮球占比29.1%,慢跑占比6.2%,游泳占比9.3%,乒乓球占比4%,其他占比2.3%,从表中数据得知,学生在课外进行独立锻炼武术技能的实用性暂时不强,需要去督促。而对于群体性活动,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更能感受到体育带来的愉悦,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见表1)
由表2得知,学生出去体育锻炼的目标中兴趣爱好占比为16.6%,父母要求占比26%,锻炼身体占比13.7%,体育培训占比29.2%,学习压力占比8.5%,其他占比7.1%。由此得知,当代父母对孩子的课外一小时的锻炼目标得到加强,但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没达到峰值,需要社会资源以及体育培训作为辅助,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得到良好的锻炼。(见表2)
由表3得知,在学校进行小学武术分段式教学后,学生自行回家练习的时间占比情况如下:有59.7%的学生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30-40分钟的学生占比21.7%,一小时以上学生占比12.7%,其他学生占6.3%。表明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匮乏,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自主增长训练时间。
二、结论
第一,通过文献研究以及数据调查得知,学校武术专业师资匮乏。学校武术师资方面力不从心,绝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即使有能上武术课的教师也是“现学现卖”,对于武术教学仅仅是肢体上的“比划”,缺乏对武术理论知识的认知,无法从武技、武礼、武德等方面有效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对学习武术的热情。
第二,学校校本武术课程缺乏,以及场地利用度不足,各小学由于场地限制,体育课中的武术课只能在田径场进行,甚至武术训练队都没有专业的武术地毯。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导致部分专业的武术动作不能展示,学生上课也得不到充分的专业武术教学。由于专业武术场地的缺乏,导致传统武术进入校园战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致于武术运动不能很好地发展与传承。
第三,武术教学内容与标准不统一,中华武术流派众多,种类繁杂,很多地方的武术种类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很难形成统一。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科研所有关人士介绍,我国现有传统武术拳种130余种,分布于全国各地。一些地方的武术内容变成了武术操之类的表演性内容,甚至把封建迷信的一些内容也掺杂到了武术教学中,这极大阻碍了武术在校园内的开展及推广。所以我校以鹰爪拳作为核心冲击点,让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利用武术带来的乐趣,培养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建议
第一,提高家庭、学校领导和社会对小学生活动范围的增加和认可程度,提高重视程度。多深入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场地,既为学生服务,也是拓宽了公共体育的活动空间。
第二,学校老师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推广和参与。将学校武术与社会武术培训相结合,不要脱节。课外武术也是课堂武术的一种延伸,是课堂武术的一种补充和巩固练习的办法,更能让学生培养一种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形态,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第三,改革创新校园武术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增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现在的体育组织模式比较单一,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学校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进取,并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如小学生喜欢竞争和游戏,教师可以创立出更多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来让学生进行练习和上课,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
第四,根据学校情况,组建有自己特色的体育项目和“社团”。每个学校所在地域喜欢的运动项目不同,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来组建俱乐部,从而深化学校的区域项目特征,更能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戴国斌,岳涛.中国传统社会暴力治理的文武之道——武术“德、智、力”文化基因及其表现[J].民俗研究,2021(05):39-45+158.
[2]范艳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问题探究——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21(08)
[3]陈保学,胡昌领.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与解构[J].体育学研究,2020(02).
[4]刘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5]靖国梁.幼儿武术对幼儿身体素质之探究[J].体育风尚,2019(12).
[6]尚娟.校外武术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