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高等院校已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借鉴其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带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快更好发展。自1985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诞生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从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发展成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成为跨境教育在我国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
经管类专业由于合作难度较低,办学投入和成本不高,目前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占的比重较高。作为财经类院校,经管类专业是其特色和优势,具有先发优势。近期,江浙沪地区的高校都相继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和项目评选工作,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以教育质量获得社会声誉,以品牌打造内涵建设。
1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中心
学生及其家长是中外合作的教育消费者,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的中心。因此,中外合作品牌建设应围绕学生,以其对该品牌的了解、熟悉和评价为目标,核心是提升教育消费者的满意度。办学方须在尊重消费者的前提下,关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生及其家庭付出了比传统学费更高的金额,进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学习,因此他们也期待获得超过传统教育的额外、优质教育服务。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项目主办方需要转换思路,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的建设重心
既然教育消费者是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中心,那么优质的教育服务质量便是赢得品牌价值和社会声誉的关键。教育质量是教育品牌的核心,是品牌长盛不衰的关键。就中外合作本身而言,培养国际型人才是品牌质量的最终产物。国内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就非常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比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宁波诺丁汉大学旨在培养了解中英两国文化并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经管人才。教育质量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要想通过合作办学提升财经类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创造学校的品牌效应,必须严把合作办学质量关,把合作办学办成有口皆碑的优势学科或专业,通过项目学生、家长和校友等的口碑为学校形成国际影响力。
3 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品牌建设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品牌教育质量。学生是中外合作的消费者,学生及其家庭对于品牌有着直观体验和直接发言权。办学方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中外合作往往对于多媒体教学设施有很高的标准,办学方要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强化多媒体教学,提升外语水平。此外,为了营造中外合作的国际化氛围,办学方要多和国外合作方联络,多开展一些双边或多边交流活动;经常开展一些课外、假期的中外交流活动,邀请外教、留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张嘴说外语,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口语能力和双向思维方式。
2.外引内培相结合,培养名牌教师。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实践者,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外合作的社会声誉。办学方应该注重外引和内陪模式相结合,对外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校担任全职或兼职教学工作,提升中外合作品牌的内涵。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潜力、教学科研强的青年教师,赴国外合作方学习进修,获得更新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较高忠诚度的优质师资,为中外合作的发展提供后发潜力。
3.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品牌推广方式多元化。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达到2000多个,竞争日趋激烈,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要避免之前单一的品牌宣传方式,引入多元化品牌宣传途径。办学方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品牌意识,在管理机构内部建立专门的品牌宣传团队,并提供专门的办公设施和充足的宣传经费;在原有的网络、新闻、报纸等传统媒体基础上,要运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等方式,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品牌。
4.注重品牌国际化推广。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中外合作办学方应该面向国际,利用出访来访、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教育展等进行品牌推广。在保障国内招生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生源,扩大对国际学生、特别是来华留学主要来源国和地区的推广,鼓励留学生来校就读中外合作项目,并待时机成熟后积极开拓境外办学,把引进的教育资源经过自身消化吸收后,推广到境外开展教育产品输出,创造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要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创造出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声誉度的优质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