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而面对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必须加快应用型研究生的教育,尽快形成新形势下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高层次人才的合理布局,尽早完善能够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打赢未来高新技术条件下战争的人才体系。
1 立足“练为战,战必胜”,明确使命要求
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始终立足于“练为战,战必胜”的理念,主动适应新军事革命、新形势下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军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而言,主要是面向部队、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工作实际及使命要求,着力培养能解决作战指挥、战斗训练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难题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作为军队内部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必须服务部队、战场,课堂牵引战场,课题连着实践,科研工作的成果力争服务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体现出一定的价值追求。所以,必须高度关注、大力提升研究生学习、科研中的使用性及含“军”量,坚持用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创新理论武装研究生的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军事应用性研究生的培养理念,用新时期我军战略方针统揽全局,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思想,把学习、科研同准备新时期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研究现代化信息条件下高新技术战争的作战特点、任务要求,促使军校研究生的培养成为部队新军事人才的重要来源,成为新的军事理论的创新源头,成为新军事装备的研制核心。
2 杜绝“纸上谈兵”,构建实践平台
19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有过这么一句话:“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因此,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所以,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其存在已全无意义。同样,对军事相关专业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实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新时期军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锻造更离不开实践。军队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应当以培养着眼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在军队建设实践中的一些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实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当前直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军校研究生的努力方向和培养方向。
然而,军校研究生构成较为复杂,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大部分研究生是由军校应届毕业生或地方高校毕业生经过全国统考进入军校继续深造,几乎没有基层部队的工作经验,对自己当前所研究的专业和方向在部队处于何种地位、当前所面临的哪些重难点问题以及当前的主要解决方法及其存在的弊病等均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理论的批判及创新缺乏基层的资料及实践的支撑,因此,造成研究生对学术的研究和创新仅仅停留在 “纸上谈兵”这一层面。
所以,当前的军队院校对研究生的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找到一条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实践途径,努力实现“学——用”有效对接,为新时期、新阶段军队新型军事人才提供实践平台。
3 “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学术交流
自古以来,闭门造车之类的例子枚不胜举,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结果只能是因缺乏“新鲜血液”以失败告终。新时期更应该鼓励军校研究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高层次的交流,以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部队。提高效率、加强交流,采取调研学习、联合教学、科研协作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与其他军队院校的院院交流,与兄弟单位的军军交流,与地方科研院所的军民交流,引领军校研究生教育朝应用型发展。
一要面向战场需求,加强军校之间、军校与部队和科研单位之间、军地之间的学术往来。邀请地方、部队的专家来军校讲学,鼓励研究生走出校门,上外校听课,下部队调研。二要按照专业对口、互相促进的原则,在部队和科研机构中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部队为研究生实习调研提供“试验田”,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试验论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促进学术科研。研究生既要把部队作战训练中发现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及技术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又要把研究成果、理论和技术及时应用于部队,加速科研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三是鼓励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科研课题,结合教学科研给研究生交任务、压担子,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中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在学术研讨中提升思辨思维,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4 推进教管结合,做好教学保障
要把教学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使管理始终服从并服务于教学,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提供坚实的保障。坚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按照教学安排及时请领、分发教学和实验用品,尽可能地为研究生学习提供方便,创造条件;配合教员和指导老师组织好研究生实习、训练、调研及院外实践等活动: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实践经验交流,在研究生之间开展“互学、互帮、互助”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在实践中取得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给予资助和奖励。牵引和鼓励研究生进行军事科研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