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实践的困境与出路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劳动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目前,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存在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学实践脱离、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教师教法单一、实际教学效果差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授课教师专业素质技能有限,相关措施保障不健全等。笔者尝试以融合课程视域关照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以“五个坚持”为导向,实施理念更新、教法更新、技术更新,以期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僵化;融合;系统性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五育”并举。“双减”政策的落实,有力回应了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在“双减”政策之下,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成为重要的素质教育途径。

一、小学劳动教育“僵化”现状及原因

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与教学目标基本呈现“两张皮”现象,学生劳动素养并未获得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并未有效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不足

劳动教育在学校地位缺失,“整个社会应试氛围形成的惯性压力依然强大。”[1]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对劳动教育简单化,没有上升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战略布置的大局上来。以应试作为终极目标,劳动教育课程政策刚性作用不强。课程设置普遍偏少,经常存在被占课情况。

(二)劳动实践偏弱

劳动课程开发延用传统课堂模式,常规的教学设计还是徘徊于“一本教案一张嘴”,教学方法以口头讲述为主,单一乏味。在劳动教育素材处理上缺乏创新,常常是“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等空洞乏味的口号。教师没有“大学科意识”,课程间融合意识明显不够。

(三)课程开发不足

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资源没有融合开发机制。课程设置不科学、不配套、不连贯、不联动,实施方式难以与其他学科衔接和兼容。教师队伍专业性弱,教师经常陷入了一种片面化的非“情境性”的情节,刻板地对待劳动教材内容,单一性地分化劳动事件,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不佳。

(四)保障措施不全

劳动教育配套资源缺乏,经费无保障,鲜有基地建设支撑。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没有较为公正客观的过程性评价,教育的关注点往往被简化为“家务作业”,展示方式也只是“拍照”和“发群”。

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我们要根据学校教学实际,高品位规划学校劳动教学体系,聚焦小学阶段学龄特点,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力打造劳动教育新品牌学校。

(一)坚持理论指引,开启劳动教育新认知

劳动究竟是什么?鲁迅先生曾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发出了“抗育抗育”的号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元的。劳动涉及温饱,是生存的前提,涵盖管理组织多个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阐述劳动的精义。作为基础教育的传承人、引路人,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也不能仅仅是纯粹的单一课程,而应该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宏观视野关照之下。

(二)坚持课程融合,发掘劳动教育新内容

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难以促进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要求,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整合性的实践教学是劳动教育的可行途径。以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为例。《邓小平爷爷植树》主要写了邓小平爷爷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植树的经过。该语文课文教学的关键目标如下:第一,体会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的状态,学习邓小平爷爷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第二,从老一辈领导人亲自参与的行动中,认真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教师教授此课时,应切实增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基于语文知识能力形成的同时,穿梭课文的字里行间相机而教。植树怎么植?这既是一个劳动问题,也牵涉到对课文知识的掌握。从挑选树苗到移苗入坑,再到挥铲填土,是植树的全过程。我们要通过邓小平爷爷娴熟且略显吃力的植树动作,有效地引导学生解析课文主旨,教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技能和意义,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坚持活动育人,打造劳动教育新途径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体验紧密相关,在实践中内化劳动情感,感悟劳动快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过硬劳动技能。开辟劳动基地是实现“劳动”与“教育”的有效融合的强大依托。学校可以立足二十四节气,面向全体学生,开辟节气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验活动,包括户外观察、劳动实践、美食制作、节气体验等有温度、接地气的系列实践,引导孩子们品四时之韵、享亲子之趣、尝舌尖之味、悟创新之乐,以二十四节气为依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劳动教育中“活”起来。当然,劳动基地也不应局限于学校,每个学生的家庭也是学生劳动实践的主要“战场”。要做好家校结合,多渠道开展家校的劳动教育互动,可以聘请家长志愿者担任学校劳动教育课外辅导员,邀请家长进课堂,开设家庭劳动角,为孩子传授各种劳动技能,开展“家长小课堂”劳动周主题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劳动实践活动生活化等,探索出一条劳动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的新路径。

(四)坚持技术支撑,应对劳动教育新时代

后疫情时代来临,校园安全隐患时刻存在,社会对教育过分关注,学业焦虑不断升级,学科竞争异常突出,劳动教育处于被有意识淡化阶段。科技成为劳动教育的破题之策,现代网络技术完全可以用于劳动教育之中,互联网的开放、高效、协同等本身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劳动教育投射到教学需要的各个场域。目前最热门的虚拟影像技术,包括全息投影、VR投影等,都将是改变劳动教育原有模式的催化剂。结合小学阶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可视化场景营造完全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需要,任何劳动实践活动都具有立体性。劳动有时空限制,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更加突显,学生难以体验劳动的快乐,难以掌握劳动的技能。如《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发生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背景是首都百万余军民义务植树。这是历史的场景,时间久远,学生认知模糊,我们运用三位立体投影,加上趣味性的互动,学生将身临其境,获得沉浸式、可互动的、超虚拟的体验,其中的植树动作细节,也将触手可及。

(五)坚持制度规范,构建劳动教育全新体系

要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切实起到实效性作用,法律法规的完善不容忽视。同时,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划拨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按照学生的人数,配置足够的劳动教育器材,与学校家委会的成员联系,将他们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社会、学校、家长协同机制,形成联动特色。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构建有针对性、实质性、激励性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要从学校安排的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维度评价,将劳动课程作为督导评估的指标和依据。教育主管部门要以评价标准为标尺,将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项目中,同时纳入到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评估中。学校要从小学生自身年龄和心智体能等特点出发,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劳动课标准,设置多样化的主题项目,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2]胡晓风等著.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