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自由贸易区研究综合述评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 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学术界和政府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从各自角度出发对自由贸易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学者近期关于自贸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从自由贸易区研究热点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探讨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并进行综合述评。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综合评价

1 国外研究综述

1.1 赫希曼的自由贸易区理论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资源发展部分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是一种传递的过程。该理论核心在于一国选择适当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在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中,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该理论为创立自由贸易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消贸易壁垒等具有积极意义,是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理论来源。不足之处在于不平衡增长可能会导致经济不协调,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1.2 弗农的自由贸易区应用型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于国际贸易》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他认为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特别是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竞争性增强,对企业来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日益重要。随着国外该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出现了大量模仿者。在此情况下,到国外建立子公司,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既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又可以减少关税、运费、保险费等费用的支出,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在此阶段,企业会把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际获取比较优势。[1]

1.3 克鲁格曼的贸易集团和全球福利

克鲁格曼在分析区域主义的静态经济效应中提出了贸易集团和全球福利的观点。他认为,贸易集团的数量非常多或者非常少时,经济效应很少,如果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则每个区域贸易集团和世界福利都能达到最高水平。由许多小集团组成的世界,由于关税较低和最惠国待遇等原因,贸易转移效应很小。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借鉴。

1.4 范纳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在地区经济一体化效应中,范纳在其经典著作《关税同盟问题》中提出贸易创造效应有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关税同盟成立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业化,关税同盟某个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将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更低,价格更低的产品所取代。结果是,资源使用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效益,于此同时,由于该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减少,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他认为当贸易创造占优势时,世界福利变大,当贸易转移占优势时,世界福利变小。但是,判定这些效果很难,没有统一标准,必须结合具体案例才能具体分析。[2]

1.5 国外自由贸易区常见类型研究

(1)转口集散型自贸区

科隆自由贸易区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佳通道,也是北美与中南美洲的连接要点。作为世界航运中转枢纽,科隆自由贸易区货物流转量巨大,转口集散贸易成为了主要业务,吸引各国货物在科隆自由贸易区集散。货物在科隆自由贸易区的进出也极大地带动了资金在自由贸易区的大量流动,该区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

(2)贸工结合,以贸为主型

这类自由贸易区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兼搞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例如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主要功能为港口装卸、仓储物流、贸易及加工制造。货物在区内存储、贸易、加工制造均不征收关税及其它税收,如进入阿联酋关税区时再征税。海关对区内货物采取随时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管。

(3)出口加工型

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例如尼日利亚自由贸易区。由台湾帮助规划和兴建,该自由贸易区基础设施初步具备。卡拉巴尔是一个大港口,空中交通发达。它靠近尼富饶的产油区及东部棕榈种植园。外国企业在该区内投资可以享受从审批程序、各种税收、原材料供应、土地使用、资金汇兑、劳动力供应、能源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4)保税仓储型

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保税为主,免除外国货物进出口手续,较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阿姆斯特丹港在港口内设有自由贸易区,类似保税仓库,,商品进入该区可免交进口税,储存在仓库的商品可以进行简单包装、样品展示,也可做零件装配,具备减免关税和提供转口的各种优惠条件,自由贸易区外设有若干海关监管库,进一步延伸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和服务。

2 国内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冲破层层阻力,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机遇,成为当前经济问题研究的热点所在。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关于自贸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双边或多边自贸区,简称FTA,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另一类是国内的自贸区,也就是自由贸易园区,简称FTZ。指在一国国内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货物就关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之外,免于实施海关监管制度。我国最新建立的上海自贸区就属于这种类型。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上海自由贸易区。

2.1 国外自由贸易区对上海自贸区的借鉴作用

崔迪(2013)首先对于世界上主要自由贸易园区的特点、作用和业务进行了介绍,重点对于美国、欧盟自由贸易园区的管理模式、税收优惠、主导产业、便利化措施等进行了探讨,结合我国上海的综合保税区状况,提出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建立的必然性,2005年、2010年上海相继成立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2009年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形成三区联动格局。从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管理模式、产业选择税收优惠、便利化措施等提出了四点建议:构建“政府主导,服务企业”的管理模式;保持现有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和集聚;合理设计税收优惠,辅助园区产业发展;减少通关手续,加强信息化、诚信化监管等。[3]

2.2 上海自由贸易区存在难题

吴思(2013)认为四大难题考验上海自贸区。一是土地供应问题,已开发土地存在土地性质和土地应用不匹配问题,在现有区域未取得成功前,传言70平方公里的扩区基本不可能。 二是行政体制问题,自贸区改革核心之一行政审批多,不同主体在市场准入和行政审批面前不平等,民企与国企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进入门槛问题,具有强烈愿望加入自贸区的企业主要包括外资和民资的金融服务企业,因为进入门槛低。各类进出口公司,因为可以享受通关便利。第三类是资金需求量大的公司,因为融资成本会降低。四是区域虹吸问题,由于自贸区特殊的政策优势,必然会导致周边区域招商引资优势减弱,短期的虹吸现象不可比避免。[4]

2.3 制度创新问题

王道军(2013)认为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条件是因为上海产业基础雄厚,经济腹地广阔,原有的上海综合保税区已经进行了多项有效的尝试。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有效实践中,主要通过几个经济特区和若干个国家级新区等载体,给予政策优惠,以此推动区域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产生了政策依赖性,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展开了发展模式的新的有效尝试。上海自贸区有三个方面的大胆创新。一是用制度创新代替政策优惠;二是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三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作为中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水平的试验田,自贸区并不单纯注重企业集聚,而是注重改革集聚。[5]夏善晨(2013)认为管理构架必须创新先行,发展规划必须认真执行;应准确定位经营主体,避免无序投机开发;避免用保税区的理念建设自贸区;不能以自贸区作为单独关税区的国际地位等。[6]

2.4 自贸区战略意义

黄先海(2013)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战略意义重大。是开放倒逼改革的重大举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促进国内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倒逼经济体制改革。二是以开放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简化审批程序,倒逼监管体制改革。三是以开放促进行政精简化,倒逼行政体制改革。[7]陈永昌(2013)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上海自贸区引领全国第二轮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口,作用堪比二次入世,带来了三个重点突破。一是贸易便利化将倒逼市场准入限制的改革;二是投资自由化将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是国际金融化将倒逼资本项目开放加速。上海自由贸易区政策含金量体现在贸易新自由;金融新自由;航运及税收新自由;法律新自由和监管创新等几个方面。[8]

2.5 国内其他拟申请自由贸易区城市研究状况

孟广文(2011)提出天津滨海新区自由贸易区建立与评价,他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应以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以自由贸易区的四个本质特征作为一级指标,分别为目标效用性,政策开放自由性,功能开发性、环境优越性。下面分别有不同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支撑,构建了自由贸易区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量化的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天津滨海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即充分发挥基础环境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自由度;完善功能开发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制度创新优势等。[9]

笪志刚认为,自由贸易区战略成为融入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剂,他提出中国自贸区面临新的挑战。自贸区战略面临重点区域突破;自贸区发展需要产业转型支持;自贸区发展需要政策民意支撑。以此为背景,加快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10]

肖鹞飞认为,粤港澳自由贸易区应发挥香港、澳门、广东各自的优势,与上海自由贸易区应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金融以外的服务。他认为广东重在服务,对消费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律师、运输、旅游等重点领域,有效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和重要作用。

作为内陆城市的西安,省市政府提出,为了顺利建成西安自贸区,必须进行符合西安实际情况的实施战略路径选择。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即贸易、投资领域的制度创新;以“丝路经济带”为依托,大力提升西安开放水平;深化西安金融改革,把西安建成新型的内陆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创新。为西安自贸区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

西安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雷英杰认为,西安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建议国家在西安设立丝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打造“五大中心”,即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人才中心,使西安成为丝路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最大的中转枢纽。

3 国内外研究评价

国外学者从自由贸易区的产生原因、应用研究、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和贸易创造、转移效应等角度出发展开研究。选取合理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模型,从价值创造角度思考并着力解决自由贸易区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随着时代的推移与理论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新模型应运而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但是,这些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产生至今也有一段时间,虽然在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经典,指导着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但必须要和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密切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学者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的决议为依据,以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为目标,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国外自贸区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借鉴作用;上海自贸区建设存在的难题;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的战略意义;以及不同城市和地区,结合本地实践,以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为参考,相继提出自由贸易区建设规划与安排。但由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分为FTA和 FTZ,我国学者的研究方向在上海自贸区出现后更多的集中在后者,从不同方面对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由于上海自贸区出现时间不长,很多问题还没有被完全发现,更谈不上如何解决,只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才能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由于研究开展的时间很短,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层面,宏观的分析较多而微观的分析较少;定性的研究较多,而定量的研究较少。缺乏对于自贸区建设更多的具体指标分析,量化模型较少,有待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展开。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国内外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有机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的自贸区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冷柏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冷柏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3]崔迪.从欧美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看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研究[J].江苏商论,2013(6)

[4]吴思.四大难题考验上海自贸区[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

[5]王道军.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J].开放导报,2013(10)

[6]夏善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理念和功能定位[J].国际经济合作,2013(7)

[7]黄先海.上海自贸区:战略意义及浙江的机遇[J].浙江经济,2013(10)

[8]陈永昌.上海自贸区引领全国第二轮改革开放[J].北方经贸,2013(10)

[9]孟广文,刘铭. 天津滨海新区自由贸易区建立与评价[J].地理学报,2011(2)

[10] 笪志刚. 中国自贸区战略面临新风险、新挑战与有效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2013(1)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