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潜伏期为3~8天。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1.5℃,稽留2~3天。在体温升高后不久,表现厌食,精神沉郁,落群。上唇肿胀、水肿可延至面耳部,口流涎,口腔黏膜充血、呈青紫色,随即可显示唇、齿龈、颊、舌黏膜糜烂,致使吞咽困难。口腔黏膜受溃疡损伤,局部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继发感染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鼻流脓性分泌物,结痂后阻塞空气流通,可致辞呼吸困难和鼻鼾声。蹄冠和蹄叶发炎,出现跛行、膝行、卧地不动。病羊消瘦、衰弱、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早期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病程一般为6~14天,至6~8周后蹄部病变可恢复。发病率30%~40%,病死率2%~30%,高者达90%,多并发肺炎和胃肠炎而死亡。怀孕4~8周母羊,如用活疫苗或免疫感染,其分娩的羔羊中约有20%发育畸形,,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脑回过多等。
2.防治:①做好牧场的排水和灭蠓工作,坚持羊群药浴、驱虫。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②在该病流行区,每年接种疫苗。③对病羊可用磺胺类药或抗毒素治疗。
2 羊痘
1.首先应加强护理,注意卫生,给予软嫩而容易消化的饲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风,最好在天晴时放牧,让病羊能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发疹期,要加强保温。铺上垫草,供给温水。
2.病初可注射免疫血清,体重大者应多加注射,但血清较贵,不太划算,故宜用于贵重的种羊和幼羔。
3.皮下注射0.1%麝香酒精溶液。将麝香1克研碎,加无菌蒸馏水1000毫升,为促进溶解,可稍微加温。将此溶液静置1周后再行过滤。滤得的溶液呈棕红色,清朗透明,有特殊气味。也可将麝香溶于生理盐水或60度的白酒中,浓度同前。皮下注射1毫升。必要时重复注射1~2次。
4.局部治疗。对皮肤上的痘疮,涂以碘酊或紫药水;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应先用3%来苏儿或石炭酸洗涤,然后涂药;对黏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
5.为了防止继发症,或发现有继发感染时,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或青霉素、四环素等。四环素每次剂量为50万国际单位,溶于糖盐水50毫升内静注,每日1次。
3 羊心水病
羊心水病是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在羊群中经常发生。该病一般因感冒高烧后引起。病羊心包内蓄积着大量黄色含血的液体,致使大脑皮质和肾小球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立克次氏病原体附着在红血球上,因蜱的吸血传播扩散而使健康羊发病。
急性羊心水病体温高达42℃以上,呼吸急促,脉搏短快,拒食,伴发磨牙,舌头外伸,行走不稳,转圈乱步,倒地抽搐,头向后仰,惊厥而死亡。剖检可见心内外膜出血,心包和胸、腹腔大量积液,咽、喉和气管充满液体,黏膜充血。胃和肠道均有类似病变,其他器官有充血和肿大。
做好羊心水病的防治,首先要对羊加强管理,预防感冒发烧。其次要在疫区做好羊的药浴杀蝉,灭蝇。病羊发热初期,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治疗有效,亦可用土霉素配安乃近静脉注射,疗效更佳。
4 羊脑包虫病
羊多头蚴病又称羊脑包虫病,由多头带绦虫寄生于羊脑和脊髓引起的疾病。主要侵害羊,特别是2岁以内的羊,终末宿主是犬、狼等肉食动物。2002年5月7日,我校门诊部接到原平子干乡王四送来羊一只,经户主介绍此羊是从外地买入的种公羊,最近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不断地作圆圈运动,长时间的沉郁不动,经过我们的初步诊断,认为是羊的一种寄生虫病即羊多头蚴病(又叫羊脑包虫病)。于是我们进行了手术治疗,具体介绍如下:
1.病原因羊多头蚴(羊脑包虫)为鸡蛋大的囊泡,泡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囊壁薄,囊内膜有100~200个头节,呈白色粟粒大结节状。羊吃到多头带绦虫卵而感染,随着血液到达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感染羊。
2.断方法经临床检查羊不断地向左侧作圆圈运动,圈很大,说明虫卵体不大,并且断定寄生时间不长,仅10~14天左右,同时发现对侧眼睛模糊或消失,我们断定羊脑包虫寄生于左侧大脑颞顶区,用手触摸左侧顶骨骨质变薄,皮肤稍隆起,能压感到骨质变软,于是我们进行了手术治疗。
3.术部位的确定开口应在顶骨上,大脑颞顶叶部位,因为此羊是有角羊,在角根后缘方约1厘米的部位,距中线3毫米的顶骨上进行。
4.术方法手术部位剪毛,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在骨质变软的部位作U字形切口,切透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皮瓣将它翻过用线加以固定,但不切破骨膜,(增加愈合)。切口长宽均为2厘米(注意切口应在低处,及时止血),用圆锯在骨质上开一小孔,用力均匀,使脑膜暴露(同时助手保定好家畜)。确定包囊位置后,用注射针头避开血管刺入脑膜,发现有液体向外流出,然后连接注射器后抽动活塞,尽量吸取囊泡,直至吸尽为止。如果抽不出时,在脑内注入95%酒精7~8毫升,即可杀死虫体。取出包囊后,用止血纱布擦试手术部,滴入少量青霉素,把骨膜拉平,遮盖圆锯孔,然后用结节缝合法缝合皮肤,缝完以后涂磺胺软膏,最后用碘酒消毒。手术后由专人保护羊的头部以免发生振动。
5 羊猝击
羊猝击是由C型魏氏梭茵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临床上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
1.病原。魏氏梭菌又称为“产气荚膜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本菌可产生α、β、ε、ι等多种外毒素,依据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可将魏氏梭菌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羊猝击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
2.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的绵羊发病较多,常流行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冬春季节,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呈地方性流行。
3.临床症状。C型魏氏梭菌随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繁殖,主要产生β毒素,引起羊只发病。病程短促,多未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或痉挛,于数小时内死亡。
4.病理变化。剖检可见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严重充血糜烂,个别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体腔多有积液,暴露于空气易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出血。死后8小时,骨髂肌肌间积聚有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这种变化与黑腿病的病变十分相似。
5.实验诊断。采集体腔渗出液、脾舷等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取小肠内容物进行毒素检验以确定菌型。
6.类症鉴别。本病应与羊快疫类其他疾病、炭疽、巴氏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主要通过病原学的检查和毒素检验进行区别。
7.防治措施。常发病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三联苗”或“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羊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严寒袭击。有霜期早晨出牧不要过早,避免采食霜冻饲草;发病时及肘隔离病羊,并将羊群转移至高燥牧地或草场,可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程稍拖长者,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万~100万单位,1日2次,连用2~3日;内服磺胺嘧啶,1次5.6克,连服3~4次;也可内服10%~20%石灰乳500~1000毫升,连服1~2次。必要时可将10%安钠咖10毫升加于500~1000毫升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