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建议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三年级学生由“写话”过渡到“习作”,新课标的定位是让孩子敢写、乐写。那么教师如何真正激发三年级孩子的写作兴趣、降低写作难度?习作“写生”、丰富积累、创意表达和情境创设四个方法,行之有效,既提高了习作水平,又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习作“写生”;五感观察法;扩句法;感知力;创意表达;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 “表达与交流” 的角度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此可见 “习作” 既有别于低年级的 “写话”,也有别于高年级“作文”。三年级的孩子, 由于积累不够,又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许多学生一遇到作文便有百爪挠心,不得其窍之感。笔者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剖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不断总结中寻找最佳的优化策略,为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教学开辟一条崭新的路径,通过两届三年级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习作“写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写生不仅可以锤炼画画的基本功,还是搜集素材,储备灵感的最佳途径,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习作来说,写生同样重要。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菜市场里的吆喝叫卖,讨价还价;上学路上热闹的店铺,行色匆匆的人们等,都是习作最鲜活的素材。特别对于习作入门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带孩子外出写生,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更能让孩子通过亲身用手摸、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尝来认识事物的特质,写出更加真实生动的语言来。在写生之前,教师应将侧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讲授上,用眼睛看,人人都会,但到底要看些什么,怎么看才是所谓的“观”和“察”。仰看,俯看,左看,右看,植物看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动物看皮毛、头、脚、背、腹、尾巴,看完大环境再看细节,看完局部再看整体。当然,观察不一定用眼睛,还可以运用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来进行,这就是“观察五感法”。
南方的春天,校园里的木棉开得异常热烈,木棉树下,聚集着一群上作文“写生”课的孩子。他们或站或坐,时而仰头看,时而低头记。偶尔,“啪”的一声,硕大的木棉掉下来,孩子们便争先恐后跑过去,把它捡起来捧在手心,仔细地端详着,摸一摸,嗅一嗅。不久一篇篇带着木棉花香的文字新鲜出炉,“高高的枝头上那一朵朵硕大的花朵,像节日里挂着的红灯笼,红得光彩夺目,红得明艳迷人”“木棉花热烈绽放,像一束束熊熊燃烧的火把,染红了校园的半边天”“我正陶醉在其中,一朵木棉花坠落下来,‘啪’的一声落在我脚边,我拾起来细细观察,红艳艳的花瓣包着里面的花蕊,黄灿灿的花蕊挺直背竖在那儿,像一根根小火柴棍,在小火柴棍的头上还戴着一顶可爱的黄色小帽子”,这样鲜活而生动的语言在教室里看图片的孩子是写不出来的,只有亲眼所见,具体可感,才能流泻于笔端。
秋天,校园枯黄的落叶上留下孩子们的足迹,落叶雨,落叶毯,落叶拼图,最后都变成一片精彩的美文;周末和父母一起走进菜市场,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选择最值得记录的画面拍下来,就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文;顺峰山公园的花海,奶奶的小菜园,夜晚的星空,教室里的含羞草,这些习作“写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真实生活,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观察能力,成为了孩子们最好的习作课堂。只要学会观察,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会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日积月累,丰富孩子的写作语言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学什么,基本功都非常重要。没有丰富的积累,即便是欣赏到最美的景色,观察到最惊奇的画面,内心感受到巨大的震撼,但不能生动清楚地表达出来,是一件憾事。对于写作而言,方法在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素材的积累,没有日常积累,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文思如涌,笔下生花,须得胸中有丘壑方可。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丰富积累之一在于大量的阅读,并积累好词好句。升上三年级伊始,我就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阅读积累本,引导孩子们给积累本取个好听的名字,如“采蜜集”“晨曦园”“星语集”等。积累本统一格式和内容,刚开始的时候带着孩子们同读一本书,一起分享,一起摘抄,手把手教会他们积累词句的方法。平时鼓励孩子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妙词佳句都写到这个小本上,要求他们熟读成诵。自己摘抄的优美片段、名言警句经过摘抄、背诵,孩子头脑中自然会储存丰富的材料,运用时信手拈来。还利用晨会、 午休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 朗诵比赛、 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慢工方能出细活,通过不断地坚持,孩子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大量生动的语句才会自然而然地涌向笔端。
其次,还需进行针对性的一些训练,特别是练好写句子的基本功,是相当重要的。“扩句法”是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基本功练习。从词到短语,再到句子,最后变成一段美妙的文字,长期坚持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如出示“荷花“图片,再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如加量词,加颜色,加地点,加时间,加修辞,加嗅觉,加想象等,,变成一段优美的文字:雨后的清晨,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傲立在小池里,犹如一位亭亭的少女,微风轻拂,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对于一些常见的景物,孩子们都能进行口头描述,脱口而出一段的语言。坚持训练,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打开孩子的觉察与想象,提升感知力。
三、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巴学园的校长为了孩子们营养的全面和均衡,做了“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规定。如此有创意又简练的表达生动有趣,让孩子们既明了道理,在辨别食材来大山还是大海的同时为午餐增添了新的乐趣。三年级的孩子年纪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习作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站在儿童视角去用儿童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又能简练地表达写作要点。
《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年段孩子要求在习作中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也可以尝试运用新鲜感的词句来表达,让孩子轻松领悟,记忆深刻。如写人写景作文的结尾,让孩子们总是忘记要写上对人物的总体评价,或者抒发对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我们只要告诉孩子“作文的最后,我们可不要忘记为它‘点赞’哦”,孩子们对于此类作文该如何结尾就一清二楚了;讲到文章结构,只要提到“汉堡包”,把生疏的名词转换成孩子熟悉易懂的内容,是不是瞬间作文结构变得“好听又好吃”了呢?修改作文时,如果说上一句“如果你的作文涂上颜色就更美了”,孩子瞬间明白此篇作文缺乏色彩描写,会立刻加上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果写上“快给你的作文加点音效”,孩子会立刻明白文章缺乏声音描写,会试着加上拟声词或人物的对话;如写想象作文时,教师的一句“准备好了吗?巴拉拉魔法棒变身”,孩子们瞬间转换角色,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人,或者某种小动物……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创作一套只有自己和班上同学熟知的秘密语言,故作神秘地告诉孩子们,这些语言是独属该班的,是作文秘笈,是对接暗号,以激发孩子习作的兴趣。教师学站在儿童立场,去思考一些创意的表达,就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情境创设,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生活处处有作文。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出现的习作契机,不动声色地创设习作情境,让学生愿意写,有话可写,在不断的练习中丰富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培养“我手写我心,抒我情”的良好习惯。
母亲节快到了,孩子们又在偷偷地给妈妈准备礼物。这是一个练笔的好契机。教师精心设计卡片送给孩子,前提是写一段情真意切的话语表达对妈妈的爱,写得好才能领取到卡片。先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说最感激妈妈的一件事,教师再相应地进行指导,提供一些经典的语句供孩子们选择使用。此时,放上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孩子们把真情流泻于笔端。“妈妈,感谢您让我来到这个特别美丽的世界。虽然我天天惹你生气,但我知道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你在我心中永远都是100分”“妈妈,你是我们的天使,时时把我和弟弟挂牵。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妈妈,你是我心中的超人,无所不能,拼尽全力护我周全。长大后,让我当您的防弹衣,永远保护你”。这一句句稚嫩饱含真情的话语,是一颗颗珍贵的心啊。
本学期,笔者所在城市顺德疫情卷土袭来,又一次按下了暂停键。线上课堂上,笔者给孩子们找来一幅穿防护服的的医护人员卡通画,旁边是“加油 双皮奶”几个大字,让孩子们以穿防护服的卡通为基础,再添加具有家乡特色的物件,设计一张新图画,加上一段为家长加油的文字,为时下全民抗疫的顺德加油。作品收上来,被孩子们稚嫩的画笔和温暖的话语所感动。图片上画着带着口罩的双皮奶躺在病床上,窗外是带着口罩的热干面、胡辣汤、羊肉泡沫等,旁边写着“为别的城市喊了三年加油,这一次要为自己加油,让我们齐心协力战胜疫情,顺德加油!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还有的画着拿着武器战胜病魔的医护人员,旁边写着“在这场战“疫”中,每个人都值得被记住,每个人都值得被称颂!医护人员,谢谢你们!”语言虽然简短,但是表达的却是孩子们心中最真实的心声。语文是有温度的学科,找到贴合学生生活的素材引导他们写作,从笔端宣泄出的语言才会是更真实、更打动人的。
习作契机处处皆是,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突发的或者是的变成课程,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缤纷多彩的生活中去记录更多美好的事物,使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下写真事、抒真情。
总而言之,在目前“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下,笔者通过习作“写生”、加强积累等方法引导,让刚作文入门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写作,不再“望文却步”,而是积极地参与作文的学习中;通过创意表达和情境创设,保护学生习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通过踏踏实实的积累练笔,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习作教学无捷径,教师要认真地探索和实践,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一些“赏识”和“鼓励”,努力发掘他们的创作潜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才能和想象能力,相信作文之路一定会繁花似锦。
参考文献:
[1]张晓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亚太教育,2022(6).
[2]何银顺.小学三年级语文起步作文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