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吟诵,是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是我国古代的读书法、教学法,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如今,朗诵成为主流的教学教育规范,而吟诵则鲜有人问津。本文将古诗文吟诵与朗诵这种表达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助力于吟诵的教学与推广。

【关键词】古诗文吟诵;古诗文朗诵

一、界定概念

(一)古诗文吟诵

吟诵:是古人学习诗文的有节奏的诵读方式,是中国传统读书法、汉诗文原来的声音形式、汉族人原来的唱歌方式。

笔者所讲的古诗文吟诵就是用徐建顺教授整理的普通话吟诵调来学习古诗文,它具有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入短韵长,等基本规则。

(二)古诗文朗诵

朗诵,可以理解为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有感情跌宕地诵读或背诵文章。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二、古诗文吟诵的历史

在古代并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其中的许多问题也未见前人论及。在魏晋以后,中国古代的文人就已经运用吟诵作为教学法。

20世纪初,西方歌剧中的“朗诵”被引入到语文教育中。吟诵被划入旧封建的东西,受到批判。朗诵很快就取代吟诵的地位,古诗词吟诵逐渐在国人头脑中消失。

直到21世纪初,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各方探讨并开展对吟诵的整理、修复、研究、宣传等工作,立足现实,发展普通话和现代方言的新吟诗调,使吟诵重新回到教育中。

三、古诗文吟诵与朗诵的比较

(一)对比“节奏”,感受古诗文韵律之美

古诗词朗诵教学中,教师把古诗的节奏进行了划分。比如四言诗的朗诵节奏为“二二”式;五言律诗有两种节奏方式: 一种是“二二一”的方式,另外一种是“二一二”的方式……,以《竹里馆》为例

朗诵的节奏划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吟诵也有节奏划分,通过吟诵符号获得。徐建顺教授参考叶圣陶和夏丏尊在1935年的《文心》一书中使用的吟诵符号,给古诗吟诵都标上了读法符号。用吟诵符号“—”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入声。《竹里馆》的吟诵符号:

在小学课堂上,学生们朗诵古诗时都是千篇一律的两字一顿或者直接轻快地将一个个字跳出来,不论这首诗是欢快的亦或是表达哀愁的,都可以同一个语调同一个节奏同一种情感。

但在吟诵中,每首诗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首先《竹里馆》这首诗中的入声字有“独、复、不、月”,这些字短促而有力,让读者感受到压抑的情绪。开篇的“独坐”就奠定了整首诗压抑孤独的基调。接下来关注全诗的韵:押 ao 韵。按照平长仄短,韵字音绵长的规则,读长音的字有篁、琴、长、啸、林、 相、 照,这些字的读音长度占了整首诗的三分之二以上,ao是汉语中开口度最大的音,作为韵脚还要拖长读音,甚至最后三个字“来相照”是开口度很大的音,这真的是一首深幽寂静的诗吗?这是一首嗷嗷大叫的诗。半夜时分,王维独自一人带着琴来到竹林深处,对着天空仰天长啸,但今人却理解为诗人寄情于月夜深林中悠然自得的心境。

(二)利用“文气谱” 促进理解记忆

吟诵的最高境界是得气。整篇气如游龙,婉转迂回,起伏跌宕,从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气质、心境、表情,此为文之魂。

文言文的吟诵可以借助“文气谱”。文气谱,就是用吟诵符号标示文本,形成谱子,使语音语调有高低长短之分,以此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教学文言文《司马光》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画文气谱(如下图)。

根据文气谱标记,“群儿戏于庭”吟得较慢,表示孩子们玩得悠然自得。“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吟得快,“足、跌、没”一连三个入声字要读得短促,表示孩子掉进了水缸里,时间紧迫,气氛紧张。最后“儿得活”读得慢,因为到孩子得救了,终于松了一口气。借助文气谱,自然而然就能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经过反复吟诵,体会蕴含在文字之中的节奏美。

另外,对于大多数古诗词,孩子们大多存在背过即忘的情况,这是因为诵读是没有音乐性的,而古诗文却可以在吟诵中,通过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一气呵成的文气谱,从而形成美妙而独特的声波保存在记忆中,再通过反复的理解和吟诵,使学生增强古诗文的记诵能力。

不可否认,吟诵的优势在于体会古诗文涵义,但是目前吟诵教育还不普及,需要更有力有效地推广。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吟诵,让古诗文的魅力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华锋.吟咏学概论[M].大象出版社,2013:1.

[2]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