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中社会领域明确提出: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小班是幼儿融入社会的开始,因此在一日活动中应帮助小班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并教给他们交往的技巧,这样幼儿才会爱上交往,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描述:
(一)个案介绍
恒宝宝是我们小班一名男新生;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父母职业: 开餐馆;性格特点: 性格总体表现较为胆小、内向、语言表达不流畅,入园已有两个月了,总是紧绷着脸,不肯和笔者打招呼,也不愿和老师交流,平时的活动也不愿意主动参与,经常静静地坐着,像在沉思着什么,在热闹的集体活动中他显得尤为安静,就像一位在看无趣话剧的观众,连面部表情都没有变化。
(二)案例观察
镜头一:玩桌面玩具时跟同伴说话出现语言含糊不清楚,而着急得面红赤耳,最后只能闭口不说话。
镜头二:在区域活动的时候,他一个人站着不动,我让他自己挑选自己想操作的玩具,他就挪到区角那里,只是站着看而不动手拿。
镜头三:户外活动时好玩的音乐游戏“能干的小手和小脚”,其他幼儿都兴致盎然,再看恒宝宝,他就是不为所动,面对周围的欢声笑语,他连一丝表情都没有。
案例分析:
(一)经过跟踪了解
恒宝宝的爸爸妈妈是每天忙于餐馆生意,平时陪他的时间太少,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对孩子的吃穿重视的比较多,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少带他去小区玩,一家人都没注意孩子语言的发展,导致他两岁半才开始学说话,由于语言的表达比同龄孩子滞后,经常因为说话不清楚,别人不给他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便会出现说不流畅而懒得表达交往的现象。
(二)他还有个习惯固定的使用某一样东西
这就说明宝宝的恋物比较严重没有安全感。加之刚入园对幼儿园的环境以及人物不够了解,导致他不爱说话,只想一个人玩,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制定措施:
通过对恒宝宝一日活动的仔细观察,笔者制定并且实施了以下教育措施。
(一)幼儿园里的教育:小手拉小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能让幼儿保持一天的愉快情绪,增强幼儿的信心。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的目标也明确指出:“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目标4、关心尊重他人”。因此,笔者制定第一个方案“小手拉小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引导其他幼儿拉着他的手,带他一起参加活动。在笔者的引导下,不同的小朋友带着恒宝宝做的事情都不一样,还鼓励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玩。鼓励恒宝宝在同伴面前表演、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指南》在社会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教师也是其中有影响力的一员。通过观察,恒宝宝属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这类型的幼儿内心比较敏感,他们比其他幼儿更善于观察,更在乎老师对他的态度,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贴纸奖励,都能让他开心很久。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亲近法:平时蹲下或者弯腰和恒宝宝交流,在视觉上给了他平等的感觉,日常活动中给他更多的关心,用充满爱的、鼓励的眼神看他,引导他更多的语言沟通,让他充分体验到笔者对他的关心,知道老师爱他。
(三)家园共育
1.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并不是说说而已。如果父母是性格开朗的人,,孩子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此笔者及时和家长沟通,得知孩子在家也不说话。平时在幼儿园里笔者会关注他:看看他都在做什么,慢慢的去靠近他,让他喜欢上笔者,告知家长在家里多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多陪孩子,让他感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温暖与安全感,鼓励他主动结交小区的小朋友 。
2.为了使孩子能更好地与幼儿、老师交流,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地指导帮忙孩子,首先让他爱上幼儿园,爱上我们的班级、爱上老师和小朋友,感受幼儿园带来的温暖,同时告知家长在家时多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多和幼儿话语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案例成效与反思
(一)个案成效
1.孩子的变化: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恒宝宝终于“从静静的小树林里走出来”已经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小伙伴们相处得其乐融融,语言交往发展方面有较大进步,能够较为清楚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在集体活动时能主动积极参与,妈妈说他放学回家后,还会和妈妈说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呢!再也不是那个“沉默的小羊羔”啦。
2.家长的变化:家庭环境是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的基地,经过一学期的真挚沟通,恒宝宝的家人能够正视孩子与其他幼儿存在的差距,通过一些经验方式改变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及现状。同时家长也意识到了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案例的反思
总而言之,社会交往相对较弱的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家园协力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忙和等待孩子的蜕变,这个案例的探讨证明了:“认可——倾听——协助”是一个阶梯式循环,前一步通常是为后一步铺垫,后一步是前一步的自然延伸。只有完成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幼儿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才能协调一致,最终实现教育者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深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