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线性”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课堂以预习导航中聚焦的问题为线索和切入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而课堂每一个有效的、有意义的小组合作活动是由每一个恰当的提问组成,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非线性;课堂提问;有效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是一堂高质量数学课的切入点和连接点。而“非线性”教学就是在预习导航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参与下,对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聚焦,并以此作为线索和切入点,在学生经过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新课的教学。
我以三个课堂提问片段为例进行梳理与分析,展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一、对“课堂提问低效”的分析
(一)教学三年级《分一分(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分数”吗?全班沉默,突然一只小手犹犹豫豫地举起,师马上请他回答。生:我早上的计算小测得了98分。这时许多小手陆续举起。生:我得了100分……
师:这是小测的分数,,你们还知道别的分数吗?全班再次沉默。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向,学生思维天马行空,情绪激昂,但课堂教学目标却离题万里,老师焦头烂额。这种情况就是提问指向模糊所致。
(二)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活动结束。师: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呢?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师:新拼成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生:一样。师: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其实,教师只需提问“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呢?”这种情况就是问题被“咬”碎所致。
(三)教学三年级《同分母分数加法》
一堆煤,第一天用去它的,第二天用去它的,两天
一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这几?师:谁来读题?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教学三年级《比大小》,教学重点:比较分母小于10或分子是1的简单分数的大小。学生基本掌握分母小于10或分子是1的简单分数的大小,教师出练习。师:那你们会
做这道题吗?○
问题一抛出,学生一脸困惑。不需深思即可作答简单的问题,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超范围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又被打击。这就是教师“难易度”拿捏不准所致。
二、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
问之有法方能问之有效。“非线性”教学中关注对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聚焦,并以此作为线索和切入点,展开新课的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和参与热情。
(一)课堂提问目的明确
盲目提问只会分散学生精力,浪费宝贵的时间,故目的明确是教师设计问题前提。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教师这样的问题设计清晰明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新课导入的提问要简单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引领探究的提问要求明确,有开放性,让学生大胆尝试;巩固深化的提问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让知识根深蒂固;适当地追问更可以让学生思维全面有序。
(二)课堂提问要张驰有度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过,不要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现实发展区”,应该让他们的思维通过“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起到有效作用。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转化处,问在容易产生矛盾或疑惑的地方,设计要有坡度,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浅到深,从表到里,那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课堂提问要预设适当的思考与讨论时间
问得好是为了引导学生答得妙。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前提,那么给学生预设适当的思考时间就是重要的环节。教师抛出问题后要预备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思考能力强、反应快的学生可以很快想到办法,然后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其他组员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别人先进的办法,结合自己的思考从而领会新知。那么教师再请学生回答,相信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就会加大,回答将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明显提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生生合作探究的作用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再产生质疑,再师生互动解惑,从而落实新知的学习,让数学课堂更灵动有趣。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勤思考、勤学习、多分析、多钻研,不断优化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使数学课堂乐趣无穷,实现“非线性”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潜能,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参考文献:
[1]徐兆宇.刍议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7):58.
[2]刘小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新课程·中旬,2011(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