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教师是幼儿在生活中与学习中最主要的引导者之一,师幼互动是幼儿人际交往的特殊形式之一,对幼儿有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语言表达的粗俗化还是随意化,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生活中,如果幼儿教师带着负面情绪和幼儿交流相处,会对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如果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教学语言模糊不清,同样也不利于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将会从生活与教学两方面着手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表达;幼儿理解能力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语言教育,满足幼儿理解需求
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过弱,导致不能通过语言给予幼儿相应的教学,同时也不能满足幼儿教育的语言表达需求,将会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导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得不到培养与发展。如果想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的影响来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那就要先从幼儿教师入手,提高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语言教育,促使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得到强化,逐渐满足幼儿的理解需求,才能促使幼儿的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提升。
(一)幼儿教师要给予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示范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模仿对象以及教学引导者,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示范,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与示范作用,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加强对自己语言表达的管理。良好的语言表达示范需要一个长期的示范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得到效果的,幼儿将会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促使自身培养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行为与习惯,并能在这种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中促使自身的理解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例如:每个幼儿教师都接受过幼儿园教师文明语言规范训练,如果教师要给予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示范,就要将幼儿园教师文明规范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也较弱,所以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不仅要语言表达能力强,其语言表达还要具有逻辑性以及纯洁性,教师要确保自己表达出来的语言是标准却简化的。无论是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还是教师之间的谈话,幼儿教师们一定要避免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随意化与粗俗化,尽量为幼儿们创设一个艺术、文明、规范的语言表达环境,才能借助幼儿教师语言表达对幼儿理解能力的影响,促进幼儿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二)幼儿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与亲切感
幼儿不能从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启发性,将会让幼儿理解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因为教学语言启发性的强弱将会决定幼儿理解兴趣的高低。幼儿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对幼儿理解能力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包括幼儿教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缺乏启发性。启发性不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缺乏求知欲,教学质量自然就差。兴趣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想要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那就要培养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让教师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促使幼儿在主动探究中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在培养自身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充满趣味性以及亲切感,不能让幼儿对你的语言产生抵触情绪。教学语言亲切感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都非常重要,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是相互协助、相辅相成的:无论你的教学语言亲切感有多强,如果你的教学内容不具备启发性,那么幼儿就无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指导;即使你的教学内容具备了很强的启发性,但是如果你的教学语言亲切感不强,幼儿就不会对你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也不会主动探究并理解你的教学内容。
(三)幼儿教师的语言艺术要有趣味性和示范性
幼儿教师对教学语言的理解存在偏差,幼儿就注定得不到正确的教学指导。教师需要在调整自己教学理解方向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为幼儿创造一个全新的、合理的、正确的教学环境与语言表达环境;而幼儿将会在这种环境中获得正确的教育指导,从而能够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获得全方面的成长。
(四)幼儿教师应及时对幼儿情绪做出恰当的沟通反应
幼儿是具有情绪理解能力的,所以当幼儿情绪失控的时候,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情绪进行及时回应,因为幼儿的情绪会对自身理解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如果幼儿教师在幼儿情绪失控时采取责备与批评的方式,那么幼儿在潜意识中会对教师以及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表达造成错误的认知,不利于幼儿理解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幼儿园中,由于幼儿年龄太小,有的幼儿生活还不能自理,经常在午休的时候尿裤子或者尿床,同时也会因为害羞或者内疚心理而出现哭闹的现象,有的幼儿教师在看管幼儿的时候已经耗费了很多精力,再加上幼儿的哭闹,幼儿教师很容易产生烦躁心理,如果幼儿不听话的话还会斥责幼儿,说出一些批评性以及责备性极强的话:“其他小朋友都没有尿床,就你一个尿床了!”“你觉得你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吗?你简直是一个坏孩子!”或者“世界上怎么会有你这种小孩子!”等。这种攻击性极强的语言沟通会让幼儿极度不安与无助,并让幼儿的情绪持续下跌,让幼儿在这种负面情绪中认为“自己尿床就应该被骂!”“我给老师添了很大的麻烦”或者“我不是一个好孩子”等观念,这种消极观念对幼儿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影响非常之大,而这种消极观念终将会让幼儿造成心理负担,幼儿甚至不能再积极或者正确的理解任何事情。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情绪一定要做出及时且正确的回应,通过温和、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幼儿的负面情绪得到正确引导,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与正确的理解环境,从而促使幼儿的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培养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专业情感,激发幼儿理解兴趣
幼儿不能从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专业情感,将会让幼儿理解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因为教学语言专业情感的强弱将会决定幼儿理解兴趣的高低。幼儿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对幼儿理解能力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包括幼儿教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缺乏专业情感。专业情感不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缺乏求知欲,就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兴趣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想要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那就要培养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专业情感,让教师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促使幼儿在主动探究中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在培养自身教学语言的专业情感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充满趣味性以及启发性。教学语言专业情感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都非常重要,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是相互协助、相辅相成的:无论你的教学语言专业情感有多强,如果你的教学内容不具备启发性与趣味性,那么幼儿就无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指导;即使你的教学内容具备了很强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但是如果你的教学语言专业情感不强,幼儿就不会对你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也不会主动探究并理解你的教学内容。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专业情感、促使幼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都是培养幼儿理解能力的刚需。
三、加强幼儿教师对教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促使幼儿得到正确引导
幼儿教师对教学语言的理解存在偏差,幼儿就注定得不到正确的教学指导,也不可能从课堂教学中使自己的理解能力得到正确发展。加强幼儿教师对教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幼儿而言,无疑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环节:教师将在调整自己教学理解方向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全新的、合理的、正确的教学环境与语言表达环境;而幼儿将会在这种环境中获得正确的教育指导,从而能够让自己的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获得全方面的成长。
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为幼儿创设一个文明规范的语言表达环境与理解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中的主人,并在日常生活中与教学中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在这种环境中,幼儿教师过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既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升幼儿理解能力的关键。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以及其语言表达方式都将会多方面的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要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以及示范作用,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去正确的学习与思考,并在幼儿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将幼儿思考的路线逐渐拉回到正确的方向,从而促使幼儿的理解能力得到正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竹青.探究教师的语言魅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积极影响[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73.
[2]王娟.幼儿教师语言能力培养方法与提升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8(3):160,156.
[3]徐添兴,陈孚.任务型语言教学背景下的教师语言意识[J].校园英语,2017(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