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促进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这也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职责。本文通过2个方面,主要注重于对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并结合一定的案例对培养小学生思维拓展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迁移;课堂想象;培养;思维能力
在我们常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会发现,我们讲的课本上的例题,并对例题进行大量的同类型题目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固化训练和单独指导,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和课本、练习册上的题目相近的,并且是常见问题,他们都会有一个固定思维去进行解答,解题技能会明显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搬硬套的思维模式。但同时也会发现,一旦题目发生了变化,或者条件进行调换,不是常见的固定的模式,学生就会陷入困境,迷失在题海里,只会机械照搬、生拉硬套或对题目一筹莫展。要知道培养学生并不能固定一套模板,小学数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思维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或者其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下阶段的学习埋下一颗小种子,期待它能发展成苍天大树。
一、案例主题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空间图形解决问题等的解题能力有着很大帮助,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联想、概括、建立数学建模,求解,检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一)案例描述
笔者在执教“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相遇问题”时,先出示题目:“AB两船分别从相距560千米的港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8小时相遇,已知A船每小时行40千米,B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向而行”对于学生来讲有点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相向而行”,笔者在课堂上采用了直观展示(找两个学生从课室的相向行走,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相向而行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相向而行是一定会相遇的。同时又追问,如果“相背而行”又该怎样?让这两个同学继续展示“相背而行”。)通过这样的直观展示,学生在理解“相向而行”的同时也理解了“相背而行”,为接下来的迁移问题学习做好的铺垫。
接下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可以画线段进行理解明确知道要求B船的速度,就必需要知道AB两船的速度和与A船的速度(或需要知道A船行的路程和所行时间)。由于题目中速度和是未知的,但A船的速度是已知的,因此要先求出速度和;怎么求出速度和?就是用“A船速度”+“B船速度”的和,再乘相遇时间就知道总路程,理顺数量关系“(A船速度+B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之后,方程就列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解决一题之后,再出示深化的问题
“AB两船同时从上海出发开往大连。经过20小时后,A船落后B船80千米。A船每小时行驶40千米,B船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这道题目,跟上一道题目不一样,上一题是相遇问题,而该题是往同一个方向开,并且没有给出总路程,只给出了“A船落后B船80千米”,学生如果没有迁移能力的话,是完全看不懂题目的。这个时候,还是要从数量关系出发“B船速度-A船速度)×时间=相差速度”要理顺数量关系,充分利用迁移能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案例分析
数学是一门思维非常严谨缜密的学科,往往解决问题的关键都是在一些题目隐含的条件当中,即使是这样,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也不止一个,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维的迁移能力,不同的维度下我们看待问题的本质不尽相同,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变得不是那么唯一了。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不同的学生解决同一个问题,所用的解法也不一定完全相同,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思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答案”不一定是最优的,我们最多勉强称之为“参考答案”,思维迁移能力是我们教师教学当中一定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我们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让学生只是为了做题而去做题,要学会透过例题来看数学的本质,抽象出我们数学的思想,养成从“一道题的解法”转变为“一类题的解法”,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学习起来也就会轻松许多了。
笔者在执教“怎样求不规则瓶子的容积”后让学生练习时,有一部分同学采用“水的体积+无水部分的体积=瓶子的容积”求出瓶子的容积,这种做法的思路很清晰但是计算的过程有些繁琐。还有一部分同学利用了数学中常用的“转化”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迁移能力”,(把有水部分和无水部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圆柱来计算),这种方法思路有点抽象但计算起来比较容易。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做法得到的结果肯定是一样的,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从思维的逻辑性上来看,后者的方法会优于前者,后者体现了我们数学当中的简便运算技巧,既节省了计算的时间,又减少了出错的概率。但是对于一道解决问题里面含有不同的解题思路,笔者没有马上让学生比较那种解题思路比较简便,而是让他们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样,思维分析的能力也不一样,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真正地做到触类旁通。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正确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适合其本身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保证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