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变式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将变式教学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他们学科关键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现阶段,不少高中教师将变式教学作为数学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数学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就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的策略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跟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变式教学;运用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逐渐迎来了转型,当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兼具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这种情况下,传统课堂教学就不得不作出调整。高中数学是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十分重要,学习数学很大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运用变式教学凸显出数学题问题本质,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一、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实施困境
传统课堂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抑制,思维模式单一且固定,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就导致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十分局限,对题目的理解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很有限,难以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质很强的学科,解决数学问题不能靠生搬硬套公式,而是要形成数学思想,琢磨出问题的本质,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而传统课堂环境没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条件,既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又限制了灵感的碰撞,观点、想法的提出。很多学生对数学没有足够的兴趣,一来认为数学难度很大,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再就是单向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极为枯燥和沉闷,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他们上课的热情。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的方法
(一)巧设情境,引起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实践发现,创设情境能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创设情境还能提取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理解。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为例,比如在讲集合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了方便投喂,农场主将4只山羊、5只绵羊、3头梅花鹿圈在一起,那么一个圈子里一共有多少动物?经教师这么一描述,不禁产生极强的画面感,学生很快答道动物个数一共有12个,为了更加便捷准确地区分它们,将山羊视作A,同时将绵羊和梅花鹿分别视为B,C,将这个圈子视作一个整体abc,那么Q=A+B+C,其中A、B、C是Q的构成元素,Q是A、B、C的集合,就将集合和元素的所属关系直观地体现了出来。
(二)创新课题,学会变通
数学解题过程并非只有一种,很多数学问题都能“一题多解”,学好数学,必须具备这一学科技能,必须学会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变式教学实际上是指有目的地去转化命题,改变数字和形式,或者对调条件和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为例,比如在讲解正余弦定理的时候,讲解如下例题:
例:已知求 ?ABC周长的最大值。
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表示出b、c的“合计混合式”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转化成关于b+c的不等式进而求出周长的最大值,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将b+c转化为三角函数利用三角函数求最值。学生练完这道题目,老师可以给出变式训练:
让学生明白,已知三角形的一角及其所对的边,与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互为条件的,增加或减少条件可以体现出不同的题型,解题策略大同小异,让学生学会一道题通了一类题。
(三)小组讨论,开创思维
数学教学离不开实践,知识不是死的,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设问、自主探究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跟互动,产生更加灵感和想法。问题探究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将变式教学理念渗透到问题探究活动当中,让学生一边参与探究,一边强化数学思想。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为例,比如在讲命题及其关系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如果已知逆命题、否命题的真假,能否判断逆否命题和原命题的真假,如果已知逆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能否判断原命题和否命题的真假,同时验证方法是否只有一种,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能进一步体会变式思想,发展创造性思维。
结束语
将变式教学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当中,利用生活化情境来呈现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理解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培养科学、变通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汶剑.巧用“变式教学”解高中数学疑惑[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3:60-62.
[2]王潺.高中数学中变式教学思想的应用探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C],2018:5.
[3]王建波,刘金月.核心素养观下高中数学变式设计的反思与优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