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编版教科书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习作单元的设计凸显了书面表达的重要性。教学习作单元时,教师应上下勾连,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找准落脚点进行教学。在教学时,要关注课文语言的表达,从中捕捉可训练的语用点,设计行之有效的微习作训练,读写并行,链接生活,深化和活化习作训练。在读写并行的同时,“教”与“学”双线评价,让学生在教师和小组评价中获取习作新思路,实现习作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微习作;课堂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统编版教科书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习作单元的设置,打破了单独以阅读为中心的教科书编排体例,更加凸显了书面表达的重要性。习作单元共出现8次,具体看下表:
习作单元与阅读单元的习作要求不同,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各项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教学。该如何有效地展开习作单元的教学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备课经验,分析六年级下册以“表达真情实感”为主题的习作单元在“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单元“微习作”教学。
一、上下勾连,聚焦要素
习作单元是一个整体。我们要从整个单元的布局出发看教材,以全局意识去看问题,从整套统编版教材出发,整理所有习作教学体系的内容,关联教材之间的写作能力训练要点,聚焦习作主题,有效地进行六下习作单元的教学。
备课时,笔者梳理教材中与“情感”相关的话题,发现统编版教科书对“体会情感”的单元语文要素的安排是遵循螺旋递进的发展规律的。现把整套教材中与“情感”相关的话题整理如下:
从上表可知,情感类话题在统编版教材出现了10次。而六下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被安排在第10次亮相。这些语文要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训练序列,在多个训练序列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系列“把握文章情感”的方法,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习作基础。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通过叙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学生来说,此单元的学习是温故知新的过程,而运用新学的方法来表达情感,更是一种潜在能力绽放的实践。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重在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用连续问句直接表达情感”“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融情于人”。“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以上表达方式。“初试身手”给学生运用表达方式搭建了练写的平台。“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作为范例,让学生借鉴和模仿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在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下,“单元习作”则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了。
在教学时,我们若能巧妙地把习作要素的训练渗透到每个部分的教学中,结合教学评价,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升习作水平,便能发挥“习作单元”的最大效用。
二、读写并行,链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要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写作知识的教学应力求精要有用。在六下习作单元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读写并行,链接生活,让学生以自身的情感引航,进行情感引导下的语言建构,真正达成富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而落实语文要素。
在教学六下习作单元时,我们可以把习作要素训练分散到每个版块中,训练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形成序列训练教学策略。
例如,《那个星期天》用“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融情于人”的方法进行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通过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四个事例,表达了作者的无聊、无奈、焦急和盼望。通过内心独白,直接又鲜明地表达出焦急的心情。通过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心情越来越沮丧。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在教学本文时,我提炼了习作训练要点——直接抒情、间接表达、依靠细节描写、借助修辞手法,让同学们进行微习作训练。同时,链接儿童真生活,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生活真感受,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了。为此,笔者结合班上小伍扰乱课堂的小插曲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微习作训练——“续写:上课时,小伍在教室后面发出巨大的声响,正在激情上课的潘老师停了下来……”
有了情感体验的牵引,学生在这节课上真正做到“言为心声”,进而做到“我手写我心”。在8分钟的奋笔疾书之后,同学们的“真情流露”笑得大家前俯后仰……
有的同学细节描写刻画细腻传神:“上课时,小伍在教室后面发出巨大的声响,正在激情上课的潘老师停了下来,目光望向发出声音的始作俑者,死死地盯在那,嘴唇微微抿了起来,拿着书本和写字的手也停了下来。全班鸦雀无声,安静得仿佛没有人一般,一股低气压开始在教室里蔓延出来,五月的天也变成了寒冬腊月。可怜的小伍还一无所知地在后面玩得欢快,全班的目光也随着老师的目光慢慢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在小伍旁边的同学写出了大家目睹不到的细节:“只见小伍哈哈大笑,一不小心,往后一仰,立刻像笨重的铅球一样啪地摔在了地上,发出了爆炸的声响。潘老师生气地转过身来,粉笔啪地一下丢在了桌上,两眼燃烧着熊熊烈火,狠狠地瞪着“爆炸”凶手。可小伍却才坐好,东张西望,还笑了起来。这下完了,全班一个个像放鞭炮一样哈哈大笑起来。潘老师更加生气了,怒发冲冠,我仿佛看见死神在向小伍招手。潘老师就像一只凶猛的狮子一般,大喊道:“今天放学让你爸来一下!”那震天动地的声音把小伍吓得呆若木鸡。全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这节课就地取材,现场练笔,学生的微习作写出了真情实感,达成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在习作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若能根据文章的特点,提炼关键性的习作知识,精准设计有效的微习作训练,落实语用的表达,这样,学生便能在练习中习得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三、双线评价,重整思路
习作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改,动嘴评,动脑悟。为了提高实效,教师运用评价来调控、导引教学,进而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在聚焦习作单元语文要素的前提下,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并行,从而习得语文要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自觉地对学生的习作和课堂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开发“小组目标学习评价量表”,能督促小组成员互学、助学。
笔者尝试开发量表让学生自主评价学习行为,实现“以评促学”的评价目的。表1为小组目标学习评价量表:
6人一小组,A层为两人,为学习优异者;B层为三人,为学习进取生;C层为一人是所谓的后进生。这样促使后进生在同学的监督之下以良性行为进行学习的同时,促使同学之间互助学习,形成“兵教兵”“兵助兵”的学习生态。
学生在读写并行的同时,在小组目标学习评价量表中互相促进,学习小组里的优秀习作,并及时修改,重新调整自己的习作思路,改进每次的微习作训练。在日复一日的微习作训练中,学生的习作能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学习作单元时,教师应上下勾连,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找准落脚点进行教学。在教学时,要关注课文语言的表达,从中捕捉可训练的语用点,设计行之有效的微习作训练,读写并行,链接生活,深化和活化习作训练。在读写并行的同时,“教”与“学”双线评价,让学生在教师和小组评价中获取习作新思路,实现习作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国家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指导:与其他版本教科书比对研究[M]陈先云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2019.6
[3]陈王玫.习作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0).
[4]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杨向东,崔允漷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