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生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背景下,本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法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法
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语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阅读的能力也随着教育制度的改变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我们如今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本细读法在部编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一)对于所读的内容流于形式,不理解意思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部分老师对于文本细读法理解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学生在错误的教法之下,形成不良的阅读习惯。例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对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进行了赞颂,同时也用白杨树来象征着北方勤劳、坚韧的农民。这篇文章赞颂了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韧、朴实、力求上进的品格,同时也讽刺了不利求上进、自轻自贱、蔑视别人的人。在部分老师中,将文本细读,只注重文本的内容,而不注重文本背后蕴含的道理。部分老师在讲解白杨礼赞中,带着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只流于表面,注重文本中的修辞等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中的:“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部分老师会将这句话作为描写白杨树的一个句子,但是这句话除了描写白杨树外,还暗喻了北方的农民像白杨树一样不折不挠,对抗着吹来的“风”。 同时也为文章末尾当北方农民比作白杨树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朗读过程中只注重形式阅读
在文本细读法中离不开对文本进行朗读,但是部分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因此会导致学生为了阅读时流畅,而不注重文本意思的理解,只注重文本阅读时的流畅性。若是学生不理解文本意思,只将文本内容读得滚瓜烂熟,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在文本细读法中的朗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字词的读音是否准确,还应注重在朗读文章时是否对文章的大意有所了解,是否理解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意思。
(三)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越来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老师指导能力也作出了要求。老师应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阅读方法错误进行指导。如今在阅读过程中,通常会要求学生对一篇文章进行文本细读。但是在学生进行自主文本细读时,会存在许多阅读方法上的问题,老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对其文本细读法没有进行很好的指导,导致学生没有掌握好文本阅读法,在之后的文本阅读中也使用错误的阅读方法,得不到阅读能力的提升。部分老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能一下子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中转变,仍然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不注重,以提高成绩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讲解指导,为学生分享的阅读方法只适用于应试考试当中,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文本细读法在部编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由词知意
在许多书本中,作者并非将文章的主题意义直接表达,而是将其所蕴含的主题意义隐含在文本当中。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流于表面进行“词”的一个阅读,就无法理解其背后蕴含的主题意义。因此学生要做的是由“词”知意,在文本的基本阅读过程中,就由文本中的字词句来深入探究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在文本阅读当中,学生应对阅读到的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己所阅读过的其他同类型的书籍来理解文本。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中,老师将这篇文章的文本细读的任务交给学生之后,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快速地将这首诗进行诵读,便着重对诗的字词读音进行理解,而忽略这首诗所想表达的意思以及这首诗中难以理解字词的意思。木兰诗中开头一句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本是纺织机的声音,应为木兰在进行纺织。但后文又说“惟闻女叹息”,表明木兰无心纺织,没有织布的声音,只有木兰叹息的声音。这两句话表示木兰应该为某事发愁,所以无心纺织,从而引起下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情。
(二)防止思维固化
思维固化的问题,在古诗中最为常见,由部分词而推测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例如我们在古诗中“折柳”常表达离别之情;“红豆”常常表达相思之情;“明月”也可表达对亲友的思念……在这些词句中,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固化,在文本中遇到这类词,就自主带入其常常蕴含的情感。虽然在古诗词中大部分都是作者借此寄予自己的情感,表达的感情也相差无几。但是在阅读中利用文本细读法,并非是以一个字词来进行推断,而是以一个字词所表达的含义和文章整体以及阅读者本身来“以小见大”。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文本细读法的能力,需要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层理解,不仅是流于表面,还应该要求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能力。文本细读法是对于掌握文本内容以及文本意思较好的一个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用文本细读法,为学生之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用文本细读法时,避免学生受思维固化的影响,而对文本理解产生偏差。在文本细读过程中,要做到“一看二观三想”。学生要先将文本内容细细的看一遍,然后再观察文本内容中的重点字词,最后重点字词的意思、全文以及阅读者的生活经历来联想作者在文中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蔡文婷. 文本细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29(2):116-118,77.
[2]林波. 浅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1(34):34-35.
[3]傅秋萍.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0(A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