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这种趋势下,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所占比重较大,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长期以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都依靠教师的讲解来完成,这种知识转存的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成效也低下,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难以得到大的提高。在这样的现实下,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需要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我们经常将批注式阅读应用于文本阅读,如果将批注式阅读教学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批注式阅读;课堂实施
高中古诗词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指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依据古诗词文体特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古诗词文本进行个性化自由批注,然后通过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的针对性批注和课堂交流,让学生真正沉浸到古诗词学习的氛围中去,从而真正地理解诗词。把诗词交给学生,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古诗词鉴赏的能力,还能传承传统文化。笔者尝试以统编教材《登高》为例,结合教学实施的经历,提出高中古诗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以期在古诗词课堂中,更好地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
一、充分设计,明确目标
古诗词阅读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古诗词作品中的丰富内涵,在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和文化修养。古典诗词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性的学习,要让学生充分欣赏诗人的语言特色、分析诗人的创作思路、感悟诗人的情感意志,在透彻了解作者作品的同时,得到生命的浸润。本课目标基本覆盖了不同批注环节的要求,使得批注式阅读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去,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登高》为例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文前批注,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重点对诗歌意象和意境进行批注,尝试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着重诗歌情感的批注,深层体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由批注,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
2.围绕诗歌意境意境以及表达情感进行专题批注。
3.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批注,深入感悟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及时进行感悟式批注,记录阅读的体会。
2.通过思考和批注,理解诗人运用意象抒发的情感。
3.通过批注式阅读,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批注进而把握诗歌情感,解读诗歌的主旨。
2.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二、自读感悟,自由批注
就古诗词批注式阅读教学而言,学生很容易依赖现有资料,这既会让学生产生惰性,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批注式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灵感充分迸发,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师介入之前,让学生直面诗歌,生本之间进行对话,获得初步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进行简单的批注,自由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初体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有思考,带着问题去解决,从而有目的地学习。
这一环节可以对学生的初始批注阅读做出规定,以《登高》为例,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要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因此第一阶段的批注要求如下: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对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批注。
3.对诗歌语言和内容进行评价和联想式批注,感受诗人的情思。
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尽量自己动脑筋,发动思维,动笔记录,不要被教材中的解读以及参考书所限制。
三、深入阅读,针对批注
在深入阅读,针对批注这个环节,笔者认为,可以针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相应专题的批注。具体到每首诗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教师应该依据诗歌给学生指明方向。例如,《登高》中,如何赏析景色以及诗人的情感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批注,学生找到诗歌的意象,通过诗人选取的独特意象和意象组合,探究诗歌营造的意境,从而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剖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深入阅读,针对批注这一阶段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批注,从而形成有针对性批注的好习惯。
四、问题探究,交流批注
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导致他们的批注、内容不一、程度不一,因此,两轮批注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在批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或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批注并整理,选取代表作总结发言,向全班同学汇报分享。这样的交流过程不仅能点燃学生的课堂热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认识和弥补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享自由批注,以及针对批注的内容,整理整合,派代表上讲台投影分享。
生1:这首诗诗题为登高,写的是诗人杜甫登高见到的景色和感受,季节是在秋天,诗人的感情是悲伤的。我还批注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杜甫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遭逢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生活。
师:好,很好,这位同学对这首诗歌做了一个总说,非常符合我们鉴赏诗歌走的路径,诗题透露了什么内容,知人论世,诗歌感情基调。那么,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有没有做进一步详细的批注呢?有没有哪个小组派同学上来展示?
生2:我们小组批注了写景的部分,风是急风,天很高,听到猿哀啸的声音,“渚”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是清澈的,说的应该是水是清澈的,沙子是洁白的,鸟飞回是鸟在盘旋,落木就是落叶,还有滚滚的长江水。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秋景图。
师:那这些景物,我们说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了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能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吗?
生2:凄凉的,萧瑟的。
师:别的同学呢,除了凄凉、萧瑟,还有没有别的感受?
学生沉默。
师:同学打开思路,尝试想想远景与近景,静景与动景交替,还有景物的色调,这幅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3:急风,高天,无边的,不尽的,是高远雄浑和壮阔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尝试发挥想象,感受一下,在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多病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这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生齐:凄凉。
师:是的,天地广阔,诗人就显得渺小,何况诗人还年迈体弱多病,从而使我们感到悲凉。这是运用到反衬的写法,借阔景反衬哀情。而景物是哀景,就是用哀景衬托哀情,我们还讲过在别的诗歌中还出现过乐景衬哀情,同学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和总结。接下来,我们再来展示一下大家批注的有关于作者情感的解读,哪一组代表发言。
生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四句是抒情,抒发呢作者的悲秋之情,还有身体不好,日子又很艰难。
师:很好,能够基本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么能不能再仔细一些,把诗人到底悲什么,清楚地找出来。
生5:老师,我觉得,悲秋,悲作客,悲多病,悲孤独,悲年事已老,悲艰难、潦倒。
师:很棒,同学们给点掌声,这位同学基本把这首诗歌诗人的悲伤都解读出来,我们再来看看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悲作客是否还可以再仔细一些,一悲他乡作客,二悲常作客,三悲万里之远作客,大家说对不对,他乡作客已经很悲,还要是经常,还要是万里。
师: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同学们思考一下,杜甫所悲的,所说的“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局限于诗人自己,同学们5分钟讨论。
生6:杜甫是心系天下的,他有广博的胸襟与志士的
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一起的。
师:是的,非常好,杜甫从悲自然到悲自身又到悲天下苍生,已经超越自身的苦难,所以我们再读诗歌,还会不会只有前面那种悲凉之感?是否也会对杜甫多了一分敬佩呢?这就是一种豁达和伟大。我们是否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范仲淹的“先天下的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在当今时代,我们如果每个人都能心系国家,那国家何愁不强大。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信任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的批注和想法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肯定其合理之处,指出其中的片面之处,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总结评价,群文阅读
经过专题批注和交流批注之后以后,课堂教学目标大致已经完成,但由于古诗词的含蓄性,教师还是要对课文内容和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概括和整理,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先选择和课堂重难点相吻合的古人的评点,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在《登高》这一课,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金圣叹的《才子杜诗解》对杜甫《登高》的评点。
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批注方法和批注内容进行评价,评价要适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加以鼓励,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学生“异读”,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不断反思,提高批注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能够实现批注式阅读由零散到系统的转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总结评价之后,为提升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及阅读习惯,可以挑选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例如《登高》这一课后,笔者挑选了《BBC纪录片火“出圈”,英国导演:理解中国需要一辈子》《人间要好诗》《我眼中那些写唐诗的男子们——杜甫》《杜甫的家国情怀》和《杜甫的家国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几篇文章给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同时设计了两个阅读任务:1.谈谈你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2.杜甫的家国情怀在当下有何现实意义?通过群文阅读和任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以及诗人杜甫的理解,同时扩宽呢知识面。
六、课后反馈,攥写短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完《登高》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一篇文学短评。文学短评虽篇幅短小,但它也必须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以上就是笔者以《登高》为例,进行的高中古诗词批注式阅读教学课堂实施初探,通过这样的课堂课后实施,可以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思考批注习惯的养成和技巧的掌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督促与指导,要让他们在课堂多加训练,将课内与课外文本结合,让这种高效阅读方法更好地为教学和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