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和激励,自古以来是教学的两种基本手段,德育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学生的品行不端,教师通常采用惩罚的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端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但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惩罚的方式逐渐被教师舍弃,实现有效的激励成为了德育教学的主流。激励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语言或行为的赞许,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值得表扬的行为,从而获得认同感,增强自己的信念,实现内心的约束,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加强沟通,强化德育激励效果
德育作为小学阶段重点教育目标,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使其不仅可以在基本认知等基础技能学习过程中以良好学习效果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可以在思想素质等多方面不断提升和完善,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便是德育,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策略结合多元化的教育引导措施,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激励元素是提升德育效果的比较科学有效的措施,班主任可以通过在沟通中鼓励学生的方式提高德育效果,使学生可以与班主任积极沟通和交流,进而实现提升德育效率的发展目标。
例如,小学班主任要构建针对性的师生沟通途径和交流方案,从而保障教育效果和沟通质量。首先,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需要以较强的亲和力作为基础,使学生充分体会班主任的亲和力,可以主动与其沟通交流。其次,班主任可以加强课后沟通途径的构建和延伸,既要保障传统沟通方式和沟通途径的合理利用,同时可以延伸至线上沟通模式,通过互联网途径与学生积极地进行互动沟通,全面提升沟通交流效果,发展德育工作目标。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线上沟通软件钉钉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互动及沟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激励和鼓励,使学生充分感受班主任的正向引导,从而促进实现德育发展目的。另外,小学班主任可以从学生兴趣方向角度进行分析,构建师生沟通渠道,深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等内容中,从而提升师生交流效果,强化德育水平。因此,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十分复杂,在德育目标落实过程中,可以以良好师生关系作为根本,从而保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激励作用可以落实到具体方向。
二、树立榜样,渗透激励
榜样,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在他们的身上,学生能看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能看到想要拥有和追求的美德,进而产生实践的渴望,这就是榜样的引领作用。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通过真人真事树立良好榜样,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彼此之间互相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通过树立学生榜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尚,塑造德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例如,在学习上能帮助其他同学,在生活上能帮助自己的父母,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将其塑造为班级良好的道德标兵,让学生了解他的所作所为,看到他善意行为的闪光点,明白优秀品质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给予赞赏的同时,有利于促使其他学生向道德标兵看齐,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崇高的美德,从而更好地激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三、开展活动,多元化激励
德育教学,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班主任和家长除了开展系统性的校园德育教学和家庭德育教学之外,还要开展具有现实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传统美德的意义,懂得道德对整个社会的重要价值。通过开展德育合作,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地了解激励措施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彼此间的效果反馈,不断修正激励教学的方式,让德育教学能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例如,针对“学生应该帮助父母从事家庭劳动”这一主题活动,班主任事先可以进行相关的德育工作,讲述“孝”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基本含义,了解“孝”在生活中的基本表现,可以播放相关的影片,让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进而让学生帮助自己的父母从事基本的家庭劳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主题活动之后,班主任要与家长实现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基本表现,是否有帮助家长从事家庭劳动,家长对学生的表现是否满意,通过了何种激励措施,班主任还要进行怎样的表彰,并且了解激励后学生的表现,了解激励措施的现实效果,根据效果的不同,及时地修正激励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与落实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构建具有多元化、针对性、全面性特点的教育策略,加强利用激励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使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体验中完成德育发展目的与自信心提升目标,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园勤,李桧.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考试周刊,2021(94):160-162.
[2]贾汝玺.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激励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