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概念近期被反复提起,重新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尽管“高效课堂”这一概念已经提出多年,各地教育专家、教师围绕“高效课堂”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多令人可喜的成绩,“高效课堂”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也让人欣喜,但对于“高效课堂”的研究始终在路上。不少所谓“高效课堂”呈现出来的状况让人担心,课堂过多地注重形式,追求表面上的“精彩纷呈”,从而出现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课堂收获极少的情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理想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意几个环节,把握数学知识本质,把握学生认知过程;创建合适教学情境,提出合适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掌握知识技能,理解数学本质;感悟数学基本思想,发展数学学科素养。这句话指出了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应有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一、“高效课堂”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自我需求,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满足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任何有意义的成长都必须基于自主、基于信任、尊重和发挥。在课堂中,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获得参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那么教师要相信我们的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生成,当然这当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领和点拨作用,因此以人为本对于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教学真正效益最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效课堂”要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成功,获得尊重,得到快乐。“高效课堂”不仅是改教材,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且需要更改教育观念,更改教育思想。高中数学课堂上,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案,通过层层推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四维目标的设置,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都需要围绕学生展开,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设计与处理,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师一言堂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高效课堂”围绕着人本建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要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认识和成长规律,让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课堂要创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学会赏识学生,能够及时给学生肯定与鼓励,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应学生新的认知和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时,要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的提问,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与深度,要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提问更有效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读题审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可以对题目进行进一步改编与升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让学生上台讲解,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会讲、声音过小、思维误区多等,但本人觉得,如果我们平时对学生多加强训练与指导,放手让学生发言和参与,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能适应并有较大的改观。
四、“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习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含很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高效课堂”不仅在于课堂形式的改变,更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自然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充其量也只是模仿能力的提高。“高效课堂”要求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让学生参与课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获得应有的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多思、多想的习惯。如果要让学生得到长期的发展,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已经固化的知识,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还将伴随着新课改进一步向前推进,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心中有“高效课堂”的理念,进一步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就能进一步推动“高效课堂”的理念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