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和“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迎来了“拐点”,倒逼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笔者从现实众多教学教研实例中提出了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高效课堂;精简;精准;精彩
新课改呼唤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如何体现?应体现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上,给学生时间充分自主学习、充分合作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应体现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上,既能满足学生的“吃不饱”,又能兼顾学生的“吃不消”,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如何实施?笔者觉得,贵在一个“精”字。
一、高效课堂贵在精简
内容和问题不在多。在“2021年‘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学员走进乡村教育活动(第二批)”中,李卓彬教师在河源市高新区实验学校开展的示范课《中国石拱桥》,只设置了3个主要问题:“根据课文内容,为课文增加一个修饰语: 的中国石拱桥”“划分课文结构,按以下格式为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中国石拱桥的 ”“从文体特征出发,你会选哪一幅图为标题配图”,但教学效果很好,将普遍认为难教的说明文教活了。
余映潮老师在江西九江召开的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讲授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全课仅设两个教学步骤:文意把握,专题赏析。专题赏析的内容是:《孤独之旅》中“风景描写”的作用。受到了该文作者曹文轩先生的大力赞赏,表示非常同意余老师的教学处理,颇带感慨地说余老师对他有透彻的了解。这时我想到了王君老师在《贾平凹<风雨>备教笔记》中说的备教贾平凹《风雨》时的抉择:“课堂宁纯粹不要繁复,宁简约不要杂乱。讲得多不如讲得精,练得浅不如读得深。”说得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问题设置越精练,学生越容易抓住要领,预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就越多、学习就越充分。
二、高效课堂贵在精准
精准把握文中的亮点、学生的关注点。教材每一篇选文都浓缩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深意。哪怕一个字、一个词,都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实际上都代表着一种存在状态,都有其存在意义。作为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反复精读、不断纠结取舍中准确挖掘出文中精华部分——能打动自己的部分和学生关注的话题,拿出来让学生学。
2021年,在源城区新教师培训中,有一个环节是新教师展示课。初中语文学科上展示课的是杨丽璇、姚瑶两位老师。其中,杨丽璇老师上课的内容是《<水浒传>人物导读之鲁达》,她通过抽读回目、寻章摘句、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最能展现鲁达这个人物形象的三个回目抽出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让学生认识到了一个粗中有细、武艺高强、有情有义而又淡泊名利的“真佛”形象,受到好评,该课例在2021年源城区优秀教学设计中荣获一等奖。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杨丽璇老师是源西中学教师,而所上班级是新江路中学学生。究其成功原因,重要的一点,是杨教师对本文的深刻理解,能从纷繁的回目中精准地抓住重点——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三、高效课堂贵在精彩
良好的教态教风是学生所爱的。2021年我到辖区雅居乐中学听了一节公开课《昆明的雨》,执教者是公园东中学的黄燕婷老师。黄老师从容淡定的谈吐、可亲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学生很喜欢她,主动参与到她设定的课堂设计中,课堂上师生互动活跃。
新颖且有用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文意。我反对那种为教而教,过度追求外在形式、里外不一、近乎走火入魔式的教学设计。一切的教学设计,都需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个根本上。毋庸置疑,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在“2021年‘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学员走进乡村教育活动(第二批)”中,李卓彬教师在河源市高新区实验学校开展的示范课《中国石拱桥》,整节课问题不多,只3个主要问题,但问题设计精巧,新颖易懂,一下子就抓住学生好奇心。而且问题层层设置,步步引导,递进深入,学生思维似乎总被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
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为课文增加一个修饰语: 的中国石拱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总体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第二个问题“划分课文结构,按以下格式为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中国石拱桥的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文章内容。第三个问题“从文体特征出发,你会选哪一幅图为标题配图?”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及文体特点、说明方法。三个问题一气呵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身处其中,李老师就像是一个放风筝的高手,一手抓住绳子一端,一手以问题为导向,抛出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在不经意间扯扯绳子,让学生紧扣文本思考、探寻问题,找出根源,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调动,一节课下来,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恰如其分的内容设计犹如“点睛”。在余映潮、王君、肖培东等著的《备课到底备什么》一书中,收录了李卫东老师的《<范进中举>备课手记》一文,里面说到:李卫东老师2014年受邀去成都讲课,在设计《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时,他借鉴孙绍振先生《范进中举:双重的悲喜剧》一文对尾声的关注,引入尾声,在喜剧中平添了一抹悲剧,激起了学生浓郁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注入一泓活水,而这泓活水需要教师用心用情去引来。语文教学呼唤去“粗”取“精”,基于“语文”,活用教材;以生为本,面向全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Z].2019-06-23.
[2]余映潮,王群,肖培东.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3]刘敬峰.哇,说明文原来可以这样教!——观李卓彬老师示范课《中国石拱桥》有感[EB/OL].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kfD-yyN2W7wLYoDfNlch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