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与公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更,经历着由冷淡到平等的关系转换。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博物馆方面越来越意识到自身与公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因而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求发展。本文主要对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从历史视角下分析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转变。
关键词:博物馆;公众;历史视角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博物馆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情况。现代博物馆自产生之日,与公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关于博物馆与公众关系方面的研究更为广泛,成为博物馆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纵观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可以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关系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即冷淡时期、缓和时期、平等时期。
1 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冷淡时期
自1683年起,至19世纪中期为止,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冷淡。博物馆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博物馆方面完全不理会公众的感受,因而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十分疏远。
1683年,英国公共博物馆——阿什莫尔博物馆问世。英国阿什莫尔将自己的收藏全部捐献,进而成立了此博物馆,开了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先河。18世纪时期,一些博物馆相继对公众开放,此举影响了整个欧洲地区,并且一所所博物馆陆续开放。例如:1852年新赫米塔杰对公众开放,,这所博物馆虽然是由皇室的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但也是一所公共的博物馆[1]。
公共博物馆进入公众视野,促使越来越多普通公众被艺术的魅力所感染,公共博物馆犹如一个艺术的殿堂,记载着先人遗留的文化遗产,发出无限光芒。尽管如此,该时代仍然是贵族居于主导的私人收藏时代,虽为公共博物馆,但并不是面向全体公众,倘若被允许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人,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种恩赐而不是权利。由此可见,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十分疏远,博物馆并不将公众入眼。
博物馆方面要求公众抱着感恩的心进行参观,并且给予赞扬,不可有批评之意。不仅如此,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并不具备全员性,而是特定群体方可进入。例如:处于较低阶层的公众,难以一睹博物馆的风采。赫德森曾经在《博物馆社会史》书中提到,想要参观博物馆的人们,必须提交一份申请,注明申请人的相关信息,需要接受考核,待考核通过后,方可进馆参观,否则不得进入。此外,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对公众参观时间、人数都有明确的限定,而博物馆接待人员的态度也相当恶劣,时常表露出厌恶的表情。所以,公共博物馆的开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博物馆方面对公众仍然心存芥蒂,与公众关系十分疏远[2]。
直到1851年,英国伦敦开展了一系列的展览会,使得博物馆与公众关系趋于好转。首届国际博览会,对社会各阶层的人员实行免费开放,从而吸引了较多公众的眼球。自此,政府逐渐意识到,博物馆与公众关系亟需得到有效转变,公众能够促进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国际博览会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但政府人员和博物馆人员对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态度转变是博览会召开的最大成功。
此阶段中,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虽然处于疏远时期,但是在19世纪中期,二者关系已经有明显的好转迹象,主要源于相关人员认识二者和平相处的重要性,对博物馆和公众关系的态度有着缓和的转变。
2 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缓和时期
自19世纪中期起,至20世纪70年代,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公众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公众,使得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处于缓和状态,由此进入缓和时期。
18世纪末,博物馆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能,因而博物馆中所陈列的收藏变得更加有秩序和条理性。博物馆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陈列收藏品,对不同的公众给予影响,使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博物馆与公众趋于缓和的重要表现,更加奠定了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基础。19世纪时期,人类社会有了极大的进步,科技水平相对较高,自然科学的发现、发明有着明显的提高,也使得科学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自此,人类更加渴求获取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3]。
随着西方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技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变革的重要动力源泉。例如:北欧地区的较多博物馆,记载着先人使用的机械模型,为提高公众技能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启发作用,博物馆的接待人员为公众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众所周知,英国的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工业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在此时期,不列颠的博物馆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为工人提供延长开馆时间的服务。由此可见,博物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公众的开放,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与公众关系趋于缓和。
随着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日益缓和,美国、德国等国家更加重视博物馆对公众的教化作用。例如: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开放,鼓励公众研究艺术,用艺术武装头脑,并将博物馆作为教育和休闲的场所。德国将博物馆奉为教育的基地,在博物馆中配备专业的讲解人员,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展现。由于博物馆传承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彰显,使博物馆收藏品的陈列更好地为教育而服务,这不仅使博物馆与社会生活相交融,更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4]。
不仅如此,博物馆越来越关注公众,并且对公众的参观行为进行研究。关于博物馆研究公众行为的起始时间,各界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1928至1936年间,罗宾逊与麦尔顿共同对公众在博物馆停留的时间、博物馆陈列藏品对公众的吸引力进行有效研究,使得公众广泛进入博物馆研究的视野中,对缓解博物馆和公众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平等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和公众的关系进入平等时期,博物馆越来越重视与公众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博物馆的更好发展。
随着公众进入博物馆的视野,博物馆对公众的教化作用日益彰显。博物馆是一种教育机构的观点,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但此时,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仍然不是平等的,即博物馆是教育者,而公众是被教育者。通常情况下,博物馆方面对陈列的藏品使用厚厚的玻璃罩,避免公众用手触碰,使得公众对藏品的认识只能通过视觉和听觉完成,博物馆的讲解人员会针对不同藏品而进行相应讲解,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公众服务,令公众获取知识,但笔者却不以为然,这种单向的沟通方式使得公众获取知识量小、范围狭窄[5]。
19世纪后期至上个世纪50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然而却暴露出多样化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包括博物馆界。由此,博物馆从自身角度进行反思,其思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此后,博物馆通过反思,对自身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并认识到自身仅仅发挥文化教育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博物馆界的进一步反省,最终在“圆桌会议”中确立博物馆对公众的服务力度,在“第十届会员大会”中,国际博协对博物馆进行了新定义,即博物馆成为为社会服务的永久性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使得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拉近了一大步[6]。
传统博物馆虽然占据多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正趋于平等,而博物馆不再作为神圣的宫殿与公众的心灵产生隔阂。博物馆对人类的教化作用永不止息,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方式却由单向转为双向,使公众成为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参与者。如今,博物馆成为与公众共同交流的文化场所。
4 结论
现代博物馆具有神圣性,是记载人类历史的文化殿堂,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由疏到密经历着复杂的变化。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与公众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现代博物馆能够在社会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占据重要地位,与博物馆和公众之间关系的逐渐缓和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主要将博物馆与公众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博物馆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进行历史回顾。在现代博物馆的历史视角下,铭记着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不断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3.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复旦大学,2012.
[3]刘鹏飞.中国博物馆建筑发展中文化属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
[4]吕睿.传媒时代博物馆的信息传播研究——以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例[D].重庆大学,2010.
[5]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
[6]艾进.中国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