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以来教育公平就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公平标准,这就使得教育公平成为每个时代不断追求的目标。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不仅从理论上追求教育的公平,而且他在教育实践中也矢志不渝地去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其理论,谈谈教师流动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平民教育
教育均衡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义务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的教育结构与教育过程中,办学主体为适龄儿童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优化教育功能,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建构,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状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推进的表现,地区、城乡、学校以及群体之间的差距,政策偏向、资源投入不均等一系列因素都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在这些不均衡形势下,教师定期流动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成为一种必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教育公平与教师流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我国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规定性要求,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把教育公平提到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
瑞典学者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在三个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含义:起点公平,指入学机会均等;过程公平,指教育条件均等;结果公平,指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其中,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影响教育过程中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活动的实施看,包括课程的公平,教学的公平,教育评价的公平;从教育资源看,包括教育工作者,教学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料,教育环境设置,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公平配置。无论从哪方面审视教育公平,教师资源配置都影响着教育公平的最终实现。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作为体现教育公平的深层因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些地区逐步推广,有些已收到一定效果。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导致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不仅可以平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还能够避免教师资源的浪费,提高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益,对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教育均衡发展亟待教师流动
当下,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教育不公、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在教育环境、教育师资、教育设备、教育投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但是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一些学生仍然在危房中进行学习。在师资方面,贫困地区教师工资低,政府没有给予更多的物质保障,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弱,素质不高,同时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对当地教育发展更是起到一种阻碍作用。
同时,校际之间也存在着师资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数量上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教师的数量十分充足,甚至超编;而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并且有许多临时代课教师。其次,教师质量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水平普遍高于普通薄弱学校。再次,在学科结构安排上,城市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合理,一些薄弱学校及偏远农村的学校由于缺乏老师,学科安排不甚合理,有些出现一名老师带多科或跨学科上课的现象。这些师资方面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改善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一现象,我国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教师定期流动机制,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以促进区域间、校际师资均衡化发展。
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是指一名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几年后,根据教育的相关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他轮换流动到其他学校任教。对于这一制度,日本和韩国实行的较早,机制也相对比较完善。日本教育法规定: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6年,全国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6年要换一所学校,多数中小学校长一般3-5年就流动一次。韩国教育政策规定:每个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这样可以保证教育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
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教师也顺应着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潮流,不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一辈子只待在一所学校安安稳稳地教书,而是像其他人才一样在不同学校之间不断流动。由于我国国情影响,东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差较大,造成教师单向的、无秩序的不合理流动,使得好学校师资更强,落后学校师资更差。这一现象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宗旨,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对策来改善这一教育现象。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相关政策制定者应该摒弃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最终目的,保证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首先,保障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实行“同工同酬”,逐步统一各学校的工资和福利发放标准,建立收入平衡机制,为实现教师规范流动创造条件;其次,对于流动到偏远地区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进行鼓励,例如在评定职称时,要求参评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需在薄弱学校或偏远地区任教至少一年,选拔校长时也同样需参考在偏远学校任教经历等;第三,在人事制度方面给予流动教师一定保障。为了保证教师定期流动这一制度有效实施,需将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归县或市统一管理,统一进行聘任编制,统一配置师资,统一发放工资,实行无校籍管理,这样各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可以达到一定的均衡,并且教师在定期流动中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和操作,按需设岗,优化组合,有利于各校办学和管理的相对均衡。
同时,政府要对义务教育教师的流动政策进行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保证政策可以真正实施。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思想觉悟,激发教师的流动意识,让教师真心参与到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中。
3 教师合理流动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3.1 从数量上保证了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国推行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农村学龄人数锐减,很多农村学校被撤并,大部分农村学龄儿童转入城镇学校,教师也向城镇转移,使得经济发达的城区教师大量富余,教育人力资源大量闲置,而经济贫困的偏远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工作压力大。实行教师合理流动,可以缓解一些地区紧缺教师的现象,能够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在一定范围内均衡教师资源,防止部分学科教师过于集中在部分学校,这样可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
3.2 从质量上保证了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
目前许多优秀教师扎堆重点学校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每年地方政府还从农村教师中选调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招考进城,这样更加剧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均。实行教师流动机制,可以将一些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分配到农村或薄弱学校,带动指导教学,同时校际间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3 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活力
实行教师流动机制,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为教师提供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的轮换使得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满怀激情的新教师,不同类型的教师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在教学中不断交流,不断自我提高,有助于教师多元化发展,也为学校教育增添更多活力。
3.4 有利于学校的多元化、民主化、特色化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流动机制的实施,在教师流动交流的过程中,有利于整合利用不同学校的优势资源和特色教育,促进学校多元化的交融发展,也对一些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教育良性发展。
3.5 可以改善农村的文化环境
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环境恶劣,教师工资待遇很低,一些老师工作时间不会很长就会流向教学环境和师资比较好的地区,慢慢地,农村文化逐渐荒芜,农村教育日渐衰落。
作为一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及其平教会的成员,他们曾舍弃优越的生活,来到艰苦的农村,踏踏实实进行平民教育实践,致力于改变农村的“愚、弱、穷、私”。首先是在全国主要城市推行识字教育,然后从识字教育到河北定县的“四大教育”,接着把定县“四大教育”的经验向全国推广,最后他的平民教育由中国走向世界。晏阳初的这种平民教育思想和平民教育实践向我们展现出他对推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对教育均衡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平民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理念,它引领我们走均衡化发展道路。但是,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不是要以平均的,降低质量为代价来同步发展,而是在保证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同样也要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在推行教师流动机制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地区差异,城乡差别,合理地、分步骤地实施,促进社会和谐前进,发扬平民教育精神,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健康的发展,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20.
[2] 张利平.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0-24.
[3] 张颖夫,田冬梅.晏阳初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J].大理学院学报,2011(11):71-72.
[4] 汪丞.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59-62.
[5] 杨蕾,赵政.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1-124.
[6] 胡锋.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7-43.
[7] 施飞.教师有序流动是发挥教育人力资源效能的有效途径[J].教师教育.2014(9):72.
作者简介
靳凯姣,河南三门峡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王小丁,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