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命题和问题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它与人民大众生活的实践存在一定差异和距离。本文结合传播学及其原理,分别从传播模式、受众和传播内容等角度探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途径。
关键词: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1 从传播模式分析中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在传播学中,常用建构模式的方法说明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有拉斯韦尔、香农和韦弗的直线模式,有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和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等。总之,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特点。考察传播过程是理解人类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更符合直线模式,忽略了大众的反馈,并且传播的范围较有限。德弗勒的互动模式,仅限于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没有将传播者与传播者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受众与受众的信息交流考虑在内,这种互动是不完善的。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首先要求传播者做好随时接收大众反馈的心理准备,甘心做接受者,及时总结受众反馈,并结合中国实际、大众实践不断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次必需不断地改进传媒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完善传媒接收设施,借助现代传媒声色、图文并茂的有利条件,结合传统媒介,尽可能让所有人都能接触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并且及时做好接收反馈信息工作,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受、体会及建议收集好,,反馈给传播者。再次,传播者应经常学习交流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传播的大众反馈结果,以改进哲学传播的语言,加强哲学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联系;经常派遣马克思主义者支持帮助筹建民间马克思主义组织,帮助其开展活动,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传到坊间、田间,将大众传媒传播、组织传播与民间传播结合起来。从唯物史观立场看,信息传播属于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范围,必须与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考察,也就有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建立合理的、功能健全的社会传播系统,有效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成果。
2.从受众分析中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一般地讲,受众是指在大众传播中接受信息的一方,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在有些地方也被称做受传者、接受者、传播对象。现代传播学中,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寻求者,受众在传播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既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社会背景,又要考虑受众个体的需求。
(1)社会背景对受众群体的影响
受众群体背景包括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基本信息,也包括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等社会信息。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和文化背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对大众传播的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该注意基本的两点,一是通俗化,即结合广大受众的实际深入生活,充分考虑到受众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差异,用多样化的通俗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差别化,保证不同层次、水平的受众都能够有适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学习。
(2)满足受众对传媒的需求
每个受众对信息的选择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要研究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做不同形式的传播内容;要多种渠道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报纸专刊、广播电视节目、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网址等;要做好媒介接收反馈,完善设施,让受众读完、听完、看完马克思主义哲学信息后,可以发表感言;要创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交流平台,为大众提供传播交流的空间。
3.从传播效果分析中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一种社会传播,也同样需要注重传播效果。主要包括传播主体、传播方法和内容三个方面对效果有影响。
(1)从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关系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现途径
从信源的可信性效果看。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是改变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传播者的可信度越高越容易使受众的态度发生改变。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首先就要树立党的良好形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和政府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其次是保证传播媒介的公正、客观。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播者除了中央和政府的关键人物外,还需要有专业的权威人士作为传播者,才能提高可信度,传播效果自然就比一般人要好得多。
从“睡眠者效应”看。霍夫兰的实验证明,不论信源是否可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同时受到低可信信源的负面影响,受众对传播来源的印象将逐渐模糊,但仍然会保留下来传播的主体内容。从长期效果来看,内容本身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键还是信息的内容,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要求,特别是要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感染人、触动人,使人心悦诚服,才能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
(2)从传播方法与传播效果关系探究大众化实现途径
传播方法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具体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等。
在内容提示法中,主要有“单面提示”和“双面提示”两种方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受众的文化水平的差异,对文化水平低的受众直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越性容易说服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水平较高的受众,不仅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越性、科学性,还要注意与以往哲学思想的比较,充分让受众熟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与其相悖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传播的效果。
在说理法中,“明示结论”与“暗示结论”具有不同效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成果往往是深奥的理论与通俗的观点并存。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直接明白地告诉他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的观点,然后结合实践予以解说,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接受;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应该在实践材料中予以暗示,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即可;还有已经很通俗的观点不需要再明确提示,不然会有画蛇添足之嫌,容易引起受众的烦躁与反感。在具体的传播中,受众群体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同,也就要求我们要区别对待,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诉求法中,通常有两种方式能够打动受众,即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以情感人是传播的好方法,针对讲座、宣讲会等一类面对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活动而言,传播者应该善于布置和营造气氛,有助于培养受众的感情,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专业性水平较高的受众,他们更喜欢用直接说理的方式,借助有说服力的事实与观点告诉他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这样他们接受的效果更好。不同受众的理性与感情的差异,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
(3)从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现途径
从传播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大众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成果来教导大众。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绽放出光彩,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大众、教育人民,培养大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选择贴近大众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内容广泛,不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都是大众所需求的。